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犹太民族之痛

发布时间:2017-05-28 01:00

  本文关键词:犹太民族之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反犹主义是西方世界一个复杂久远的现象。一方面,古老的犹太文化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文化。不论是它沉淀了长达四千年的历史底蕴,还是其精髓—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母体—子体”关系,犹太文化对世界文明,特别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另一方面,虽然“反犹主义”这一专用名词在西方文明中存在的时间不过一百多年,但对犹太民族的仇视、憎恶、甚至迫害却在整个西方历史中却从未停息。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对犹太人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丝毫没有减弱,更以纳粹屠犹作为其顶峰。 如今,对反犹主义的研究在国外已非常成熟。国内最早对其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尚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回顾反犹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同时,力图揭示现象背后根深蒂固的宗教、经济、政治原因。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由三章构成。 引言部分明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整体框架和问题展望。 第一章分析了反犹主义的宗教根源。犹太民族因其对自成一体的宗教仪式、习俗的坚持,一直被寄居地给予“客民”的身份。非犹太教徒对犹太教义的不满,埋下了反犹主义的种子。特别在基督教出现后,这种出于宗教情怀的反犹太文化,及丑化犹太人的现象更加广泛。“被魔鬼化”的犹太人形象也深深植根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中。 第二章探讨了现代欧洲的反犹主义现象。即使在受启蒙思想感召之后的欧洲,反犹主义仍然存在,并以新形式发展。十九世纪末,“anti-Semitism”作为专门术语登上历史舞台,也意味着反犹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随后,在种族主义和优生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反犹主义被德国纳粹利用。 第三章重点讨论美国的反犹主义。美国犹太人的确创造了犹太历史上的奇迹,迅速提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似乎证明他们在“新世界”找到了属于犹太人的话语权。然而,在接纳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同时,“新世界”接受了另一样国际化产物—反犹主义。在文化领域,从犹太人一手创建的好莱坞到高端精英文化,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 结论部分首先在徐新的“反犹主义的反作用”启发下对犹太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作出论述。随后重点从犹太教义的普世性和犹太大流散所具备文化特点的角度对“反犹主义的反作用”影响下犹太文化的“不变性”作出本文作者的诠释。
【关键词】:犹太人 犹太文化 反犹主义 种族 流散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562;B98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 What is the Old Jewish Question?9-14
  • Chapter One The Religious Roots of Anti-Semitism14-32
  • 1.1. Ancient Jews14-18
  • 1.2. The Roots of Christian Anti-Semitism18-24
  • 1.2.1 Unearthly Meets Earthly18-19
  • 1.2.2 Christian Judaephobia in the New Testament19-23
  • 1.2.3 The Intertestamental Writings23-24
  • 1.3. A Zenith of anti-Judaism in the Medieval World24-32
  • 1.3.1 The Tradition of Adversos Judaeos24-26
  • 1.3.2 Jews' Identity as "Perpetual Strangers"26-29
  • 1.3.3 The Demonic Images of Jews29-32
  • Chapter Two Anti-Semitism in Modern Europe: From Religious Hostility to the Holocaust32-50
  • 2.1 The Dreyfus Affair33-39
  • 2.1.1 Reformation and beyond33-36
  • 2.1.2 L'affaire36-39
  • 2.2 The Astonishing Success of a Forgery39-43
  • 2.2.1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39-42
  • 2.2.2 A Forgery—The Protocols the Elders of Zion42-43
  • 2.3 The Holocaust43-50
  • 2.3.1 The Notorious Nuremberg Laws43-46
  • 2.3.2 From Prejudice to Genocide46-47
  • 2.3.3 The Final Solution47-50
  • Chapter Three Anti-Semitism in America: Jews' uneasy life in New World50-63
  • 3.1 Getting Successful Quick51-54
  • 3.2 Reframing the Old Jewish Question54-63
  • 3.2.1 Old World VS New World54-57
  • 3.2.2 The Trojan Horse in American Culture57-60
  • 3.2.3 Anti-Semitism in Henry James' The American Scene60-63
  • Conclusion: Adverse-effects of Anti-Semitism63-67
  • Appendix A67-68
  • Appendix B68-70
  • Bibliography70-75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75-77
  • Acknowledgements7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康;;宗教对话探源:以基督教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毕青;;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三次奇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邱莉莉;;从偶像到上帝——对偶像崇拜问题的简单梳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李小青;;喷薄与冷却——从《十日谈》探析薄伽丘人文主义诉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殷得元;;透析反犹主义背后的犹太自身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李超;金晓霞;徐荣男;;再看文艺复兴下的宽容曙光——14、15世纪的意大利犹太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林燕;;赏析《荷马史诗-奥德赛》民族精神中人与神的寓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辉;;试析《在撒旦的阳光下》的宗教意识——以穆谢特和多尼桑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茂明;奥古斯丁关于罪恶的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张践;;多元宗教信仰与各民族的和谐共生[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4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献玲;;公民人格理想的历史演进[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夏君;质疑劳动力租赁:《法国民法典》第1710条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雅涵;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犹太民族之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1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8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