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10:09
本文关键词: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艺术自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的众多艺术种类相融合,产生了绚丽多彩的佛教艺术文化。佛教艺术一传入中国就将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等艺术作为佛教理念宣传真、善、美的工具和媒介,也是佛教艺术传播和交流的载体。然而,佛教艺术毕竟还有其自身的文化元素和美学特征,中国艺术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佛教艺术,而佛教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又不同程度的渗透到艺术中来,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总体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佛教工艺、佛教书法、佛教音乐、佛教文学等等,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佛教建筑(塔、庙)、菩萨雕塑、经文篆刻、出家人的书法、念经诵经、佛家音乐等等充分说明佛教艺术更博大精深,它具备很多修心功能,尤其是中国这个佛文化特殊的福地不仅有着悠久的佛文化历史,也是禅宗文化的兴盛地。正是佛教艺术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经济价值、实践价值,因此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对文化、社会、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教艺术源于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而东流本土,千百年来传承不断且历久弥新,佛教与当代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供许多参考价值,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对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破解提供方法指导与实践指导。佛教艺术是佛教基本理念的载体,担当着佛教理念的传播与对大众的关怀之道,体现了佛教教义的哲学思想、价值取向、信仰理念。佛教艺术在当代社会以其特有的资源表达方式诠释着佛教智慧与艺术价值,并对当下具有真实意义的当代文化价值、当代社会价值和当代经济价值。佛教艺术的价值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二千多年来一直对佛教、对文化、对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作用是恒久持续的。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既雄厚又持久,不仅对当代社会而且对未来社会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佛教艺术的当代价值研究,既有学术理论价值,且有对佛教艺术的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佛教 艺术 佛教艺术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1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2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2-13
- 1.3 概念分析13-14
- 1.4 关系分析14-17
- 1.4.1 佛教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14-15
- 1.4.2 佛教艺术与艺术之间的价值总体分析15-17
- 1.5 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界定17-21
- 1.5.1 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分布17-18
- 1.5.2 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现存状态18-21
- 第2章 佛教艺术的当代文化价值21-33
- 2.1 宗教文化价值21-24
- 2.2 审美价值24-27
- 2.2.1 审美体验24-25
- 2.2.2 美学价值25-26
- 2.2.3 审美取向26-27
- 2.3 文化传承价值27-29
- 2.3.1 文化传承的理论价值27-29
- 2.3.2 传承价值的核心价值29
- 2.4 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29-33
- 2.4.1 传统佛教艺术的传承与保留30-31
- 2.4.2 当代佛教艺术的创新与发展31-33
- 第3章 佛教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33-44
- 3.1 佛教艺术与当代生活33-37
- 3.1.1 佛教艺术元素对当代生活的影响33-34
- 3.1.2 佛教艺术品对当代生活的作用34-35
- 3.1.3 佛教音乐对当代人们生活的熏陶35-37
- 3.2 佛教艺术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37-44
- 3.2.1 佛教艺术思想对当代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37-39
- 3.2.2 佛教艺术思想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39-44
- 第4章 佛教艺术的当代经济价值44-50
- 4.1 满足当代多样性的商品需求价值44-45
- 4.1.1 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趋势44
- 4.1.2 促进创新经济转型方式44
- 4.1.3 形成经济产业化44-45
- 4.2 推动文化旅游建设经济价值45-50
- 4.2.1 以旅游胜地吸引旅游爱好者和信徒带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45-46
- 4.2.2 佛教艺术的旅游价值给人以心灵的安抚作用46
- 4.2.3 佛教艺术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通过文化旅游建设达到审美体验46-47
- 4.2.4 通过旅游促进佛教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发展,满足人们的求知、求异的需求47-48
- 4.2.5 佛家理念与生态旅游观相一致48-50
- 第5章 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开发建议50-56
- 5.1 政策法规建议50-51
- 5.1.1 规范佛教艺术的事务管理工作50
- 5.1.2 规范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开发行为50-51
- 5.2 作为资源的佛教艺术开发样式51-56
- 5.2.1 精神性佛教艺术开发样式51-52
- 5.2.2 物质性佛艺术开发样式52-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敦煌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大召开[J];敦煌学辑刊;2001年02期
2 彭肜;“佛教艺术学”引论[J];宗教学研究;2002年02期
3 李翎;耳饰与佛教艺术[J];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02期
4 ;蒙古佛教艺术[J];浙江工艺美术;2002年04期
5 霍旭初;《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评介[J];西域研究;2004年01期
6 傅云仙;佛教的传入,兴盛与佛教艺术之演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刘三平;不了解的佛教艺术——读《佛教艺术》[J];书屋;2005年02期
8 刘三平;;张法先生与《佛教艺术》[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1期
9 金英;;美学家眼中的佛教艺术——读张法教授的《佛教艺术》[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9期
10 林马火生;李玉新;;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画卷——《新疆佛教艺术》评介[J];新疆新闻出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c谥,
本文编号:406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