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17:04
本文关键词: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以清末民国的闽西为研究中心,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与探讨了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问题。认为:1、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构成之所以千差万别,丰富程度相距甚远,是墟市规模大小、宗族构成、墟市位置、货物流向、墟市的双重性、墟场大姓的影响以及墟市周边乡村信仰构成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透过墟市神明活动可以反映墟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在宁化县安远墟,每年六次规模较大的神明活动反映出安远墟场流动人口较多,,货物交易频繁;在社会结构上,少强宗大族,多小姓弱房;在民众的生计方式上,以农业与商业为主;在地方事务中,地缘与业缘因素比血缘因素的作用更大。3、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往往同时在墟场的民间信仰中得到体现:在宁化县河龙乡伊公信仰的缘起中,国家与地方两种力量几乎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的力量占了主导,但国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闽西 乡镇墟市 民间信仰 庙会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学术史回顾7-11
- 1.2 关于选题11-13
- 第2章 闽西的乡镇墟市13-23
- 2.1 闽西墟市的发展概况13-15
- 2.2 闽西墟市的分布特征15-17
- 2.3 闽西墟市的类型分析17-18
- 2.4 闽西墟市的结构特征18-23
- 第3章 闽西乡镇墟市的民间信仰23-39
- 3.1 大型墟市的民间信仰23-29
- 3.2 中型墟市的民间信仰29-33
- 3.3 小型墟市的民间信仰33-39
- 第4章 乡镇墟市上的神明活动与地方社会——以安远墟为个案39-61
- 4.1 安远的历史、地理概况39-42
- 4.2 安远墟场上的神明活动42-48
- 4.3 庙会反映的安远地方社会48-61
- 第5章 墟市民间信仰中的国家与地方——以伊公信仰为个案61-71
- 5.1 正统化与地方化:伊公信仰的缘起61-63
- 5.2 地方化的进程:伊公信仰的扩大63-67
- 5.3 地方化的完善:寺庙重建与庙会活动67-71
- 结论71-75
- 参考文献75-8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1-82
- 致谢82-83
- 个人简历83-8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吴志远;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国栋;明清增城县城镇地理的初步研究(1368-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2 郭学飞;明清时期水神萧公信仰地域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