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以古代中印历史文化时空为背景,选取早期佛教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大乘起信论》与中国古代两宋理学心性论思想文化横断面而展开,以古代中印心性论思想为主线,以《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思想比较研究为主题,引入西方“对话与视域融合”的理论,集中阐述和回答《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文献学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在遵循思想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注重概念的诠释和古代中印心性论思想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作用的比较,紧紧围绕《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相互关系及作用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除绪论外共分五章:第一章《大乘起信论》的佛性论思想;第二章《大乘起信论》与佛教中国化;第三章朱子心性论与陆子心性论比较;第四章《大乘起信论》与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对话与互通;第五章结论。其中第二、三、四章是该论文的重点。笔者在第二章,从中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角度,回答了《大乘起信论》与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潜在的蕴涵着笔者大文化概念下的理论思维和多元文化视角:即本着思想文化没有国界,以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的理念,坚持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相互尊重,存同求异的态度和立场。 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其“中印佛教哲学思想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心性论思想的不同,导致整个中土佛教与印土佛教整体上的思想差异”。产生如此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印古代两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差异体现在“中土佛教理论具有注重现实,观照个体生命,注重道德实践,重视有情众生在现世生活‘用’的理论特色”,改变了印土佛教大乘空、有二宗的重视本体轻视现实的倾向。隋唐时期形成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充分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心性论思想理论特点。笔者归纳了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子及陆子的心性论思想,并对二者心性论思想作了比较。对《大乘起信论》与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对话与融通问题,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即儒佛融通的条件,《大乘起信论》对儒佛的互溶,心性本觉与儒佛的互通,心性本净到心性本静,种性说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笔者针对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分别提出了自己新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心真如门中的真如与心生灭门中的真如是否有区别?笔者认为二者是同一的,就禅宗而论,笔者认为,南北宗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止观”关系的不同主张上。神秀的北宗对程朱理学影响更大,慧能的南宗对陆王心学影响更大。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 两宋理学 心性论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9
- 目录9-10
- Contents10-12
- 绪论12-22
- 第一章 《大乘起信论》的佛性论思想22-54
-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的性质、地位和意义23-35
-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的佛性论思想35-54
- 第二章 《大乘起信论》与佛教中国化54-90
- 第一节 印土佛教心性论的转折55-68
-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与天台宗、华严宗68-77
- 第三节 《大乘起信论》与禅宗77-90
- 第三章 朱子心性论与陆子心性论比较90-134
- 第一节 朱子心性论90-110
- 第二节 陆子心性论110-128
- 第三节 朱子与陆子心性论比较128-134
- 第四章 《大乘起信论》与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对话与互通134-156
- 第一节 对话与视域融合下的学术重心的转变134-143
-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与儒家思想的融通143-152
- 第三节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通152-156
- 第五章 结论156-158
- 参考文献158-166
- 附录1 《大乘起信论》文本解读166-21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11-212
- 致谢212-213
- 个人简历213-2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华;;张载对孟子心性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星;;论朱熹修养论的双重向度及其当代意义[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蔡钊;;中国乐器制作材料的天人合一特色[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4 金春峰;;对朱熹哲学思想的重新认识——兼评冯友兰、牟宗三解释模式之扭曲[J];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 朱其;;自然的现代性及其传统的转换[J];山花;2011年13期
6 余泳芳;;儒家“以乐修身”思想探微——解读《礼记·乐记》[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7 白光;;魏晋玄学新论[J];理论界;2011年08期
8 赵静;;李翱的佛教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郑颖贞;;试论杨东明的哲学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晟;;太乙救苦天尊生命象征意义探微[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春;;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蔡方鹿;;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洪兴;;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安梧;;从“心性修养”到“公民道德”——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哲学反思[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权相佑;;朱熹文化价值理念的本体论[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8 刘学智;;张载“和”论探微[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邱文彬;;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对理学的羽翼和发展[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慧远;;《朱子语类》“理禅交融"思想探微[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至昊;心意自得任逍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我们如何求“是”[N];光明日报;2008年
3 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为汉代哲学重新定位[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杨国荣 陈峗;独到的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郭沂;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罗安宪;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唐宋间中国思想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N];解放日报;2008年
8 郭晓东;以“哲学”来统领“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黑龙江大学 胡燕春;瑞恰兹《孟子论心》对于孟子思想的解读[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广保;宋学: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个“轴心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7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8 胡勇;朱子学新生面的开显[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宏海;以人学为视角的朱熹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王蕾;曹端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峰;《大乘起信论》和“道德的形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华华;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边晓龙;《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黄晓荣;胡宏心性论探微[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袁曦;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6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邓勇;论内圣外王的心性论根据[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9 郑贺;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进江;《乐记》心性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