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
本文关键词: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道二教作为与儒学并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中是中国佛道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虽然东移南迁,然关中遗留下来的佛道文化底蕴依然深厚,关中乡里社会中保留着各色难以计数的寺庙,民众的神明信仰风气浓厚。 明清时期,由于官方神道设教理念与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不对称,以致关中民间社会对寺庙的热衷超过了对官方教化体系的尊重。关学家们出于维护儒学的正道地位,也对寺庙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抨击,然他们的说教除了一些儒学知识群体外,,并不能广泛地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因而也未能挽救儒学在乡里社会中的沦落。儒学在与寺庙的博弈过程中,并未占得上风。大约从明中期起,官方将民间力量引入正祀神庙的管理中,而民间精英们更愿意以管理民间寺庙的模式经营正祀神庙,从而使官方神明一步步地世俗化。民间神明大量地进入官方神明祭祀体系,使后者正祀色彩不断淡化,并最终模糊了与前者的界限。 寺庙在乡里社会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功用。一方面,寺庙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空间,时常被官方征用和民间借用,尤其是那些环境幽美的寺庙,也成为文人士夫们的休闲雅集场所。寺庙为了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极力搜罗地方官员、社会贤达、文化名士的笔墨、文记。另一方面,寺庙作为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捐助。妇女是寺庙重要的支持群体,尽管官方和儒学学究们从妇德方面对她们热心庙事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抨击,但这并不能阻止她们成为寺庙忠实的功德主。妇女们对寺庙的积极和虔诚营造出的家风,对家人和族人的捐赠热情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商人对寺庙的捐赠行为,除了为积累阴德之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他们以“利”博“名”的过程。他们凭借财富优势在寺庙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声望得到了提升。儒学知识阶层中也有参与寺庙活动的积极分子。明清时期,关中乡里社会中很多仕途无望、地位尴尬的生员,也是寺庙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凭借自己的学识上优势积极参与寺庙的经营和管理,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威望。不仅如此,士大夫家庭也有很多热衷于寺庙者,佛道文化的引入并未与他们的儒学家风形成冲突。乡村精英在村社寺庙的修建与管理过程中,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村社中的号召力,带动了村众支持寺庙的热情,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而对寺庙事务的主导作用,转化为一种文化权威,反过来巩固了他们在熟人村社中的威望。在由于共同的神庙奉祀而形成的、亲密的村社熟人社会中,人们对寺庙的积极捐献不仅仅是媚神邀福之举,而且还是在与周围人竞相捐赠寺庙的过程中,争取“面子”的表现。 寺庙对明清时期的关中村治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直接表现为世俗社会中的权力,而是表现为文化和精神上的影响力,即寺庙不仅是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村社道德舆论的制造者。一些因寺庙而出现的居士、善士、劝善书等人和事,在村社秩序维护和道德教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由于明清时期,关中村社制度的局限性和宗族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基层民众自我教化领域中的某些空白,因此神庙在村社教化方面有着更多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很多村社规约包含着神庙的教化因素,很多村社纠纷在神明主持公道的名义下得到了合理解决,很多不合道德和法令的言行在神明哪里得到了纠正。 寺庙对明清关中地方社会的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起了促成作用,具体表现为朝山、庙会及庙戏。远途朝山则是由于某类民间神明的祖庭庙宇在较大的地域内,对信众的吸引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由上古时代的春祈秋报演变而来的酬神报赛,是明清关中最重要的社会生活表现之一。它不仅是乡里社会平淡生活中短期的集体狂欢,而且使因之而形成的庙会,带动了区域范围内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朝山还是酬神报赛,都因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被官方认为有碍地方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引起他们不安和反对。 总之,明清关中的寺庙庵观等神明奉祀场所,为我们理解彼时关中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精神面貌,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关键词】:寺庙 关中 明清 地方社会 村社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7;K2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5
- 绪论15-27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15-16
- 第二节 相关概念澄清16-18
- 第三节 学术回顾18-25
- 一、 相关专著18-20
- 二、 相关论文20-25
-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25-27
- 第一章 明清关中寺庙概况27-50
- 第一节 庞杂的关中寺庙27-35
- 一、 明清关中社会概况27-30
- 二、 关中的神明信仰传统30-31
- 三、 繁杂的乡里寺庙31-35
- 第二节 关中寺庙的社会基础35-42
- 一、 关中地名中的寺庙因素35-36
- 二、 关中民俗中的寺庙因素36-39
- 三、 社会风尚中的寺庙因素39-42
- 第三节 关中地方志中的寺庙42-49
- 一、 地方官对寺庙的取舍42-44
- 二、 儒学者对寺庙的取舍44-46
- 三、 寺庙的自身因素46-49
- 小结49-50
- 第二章 治民事神:朝廷正祀之于关中地方社会50-106
- 第一节 国家神明的经营50-69
- 一、 国家神明体系50-55
- 二、 村社法定祭祀体系55-59
- 三、 乡里祭祀体系的废弃59-61
- 四、 州县正祀的民间化:三原县城隍庙61-69
- 第二节 庙、学之间的信仰争夺69-76
- 一、 儒学的衰落69-71
- 二、 关学家的困惑71-76
- 第三节 官方神庙的民间改造76-83
- 一、 官方神明的功用改造76-80
- 二、 村社理念中的神庙体系80-83
- 第四节 关学家的态度83-96
- 一、 关学家的抨击83-89
- 二、 关学家的疑虑89-96
- 第五节 淫祀的治理96-105
- 一、 官方对淫祀的抨击96-97
- 二、 淫祀整治举措97-105
- 小结105-106
- 第三章 举头三尺有神明:寺庙与关中村治106-176
- 第一节 神明的教化106-124
- 一、 官方神庙的威慑力106-109
- 二、 寺庙教化的方式109-124
- 第二节 官方的寺庙管理124-134
- 一、 村社寺庙的僧道124-127
- 二、 朝廷的僧道管理127-134
- 第三节 寺庙与乡村精英134-145
- 一、 村社精英群体134-135
- 二、 村社精英与庙事135-139
- 三、 乡村富户的积善行为139-143
- 四、 村社权威构成中的寺庙143-145
- 第四节 寺庙与关中宗族145-162
- 一、 关中宗族的特点145-154
- 二、 关中宗族与寺庙154-159
- 三、 寺庙与宗族影响下的关中村落159-162
- 第五节 村规民约中的寺庙162-169
- 一、 寺庙与村社规约162-166
- 二、 寺庙与村社纠纷调解166-169
- 第六节 水资源纷争中的寺庙169-175
- 小结175-176
- 第四章 十方福田:作为公共空间的寺庙176-242
- 第一节 庙产176-184
- 一、 庙产的来源176-177
- 二、 庙产的纠纷177-180
- 三、 庙产的维护180-184
- 第二节 社会的捐赠184-201
- 一、 妇女的捐赠184-197
- 二、 商人的捐赠197-201
- 第三节 修庙201-205
- 第四节 寺庙的文化资本205-221
- 一、 环境:寺庙的有形资本206-209
- 二、 神话故事——寺庙的无形财富209-213
- 三、 寺庙的金石文字213-221
- 第五节 文化群体的宗教体验221-240
- 一、 热心庙务的生员221-226
- 二、 关注寺庙的士绅226-230
- 三、 三原温氏:士大夫家庭神明信仰的典型230-234
- 四、 寺庙的公共性234-240
- 小结240-242
- 第五章 娱神与娱人:寺庙与关中民间社会生活242-266
- 第一节 朝山242-253
- 一、 武当山242-246
- 二、 太白山246-248
- 三、 华山248-251
- 四、 官方的朝山整治251-253
- 第二节 庙戏253-259
- 一、 官方的禁令253-256
- 二、 民间的亢奋256-258
- 三、 庙戏的社会效用258-259
- 第三节 庙会259-264
- 小结264-266
- 第六章 寺庙与县域社会:典型个案分析266-288
- 第一节 儒学衰落型县——扶风县的寺庙266-273
- 第二节 正祀民间化的典型——蒲城县尧山圣母社273-287
- 一、 圣母社的源流273-276
- 二、 推动圣母社发展的地方力量276-281
- 三、 尧山祭祀体系与十一社281-287
- 小结287-288
- 结论288-291
- 参考文献291-301
- 一、 正史、档案类291
- 二、 文集类291-292
- 三、 方志、金石类292-295
- 四、 论著类295-297
- 五、 论文类297-301
- 致谢301-304
- 个人简历304-3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敏,卢勇,樊志民,曾晓丽;“内卷化”与陕西商帮在泾阳、三原两县兴起原因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2 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3 吴昌东;田信桥;;清代寺庙林管理制度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田建荣;;明清陕西关中书院与科举制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赵世瑜;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6 赵世瑜;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后:庙会中的行善积功——以明清京师泰山信仰的碑刻资料为中心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8 舒时光;吴承忠;;清代北京游览型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王岗;;北京地方志中的寺庙资料述略[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李映辉;略论中国古代寺院与环境保护[J];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吕振华;明清时期泾河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