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入传、对话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7-05-31 10:09

  本文关键词:入传、对话与突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印度佛教向中国输入是古代人类文明交往史上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鸠摩罗什传教译经又是这一案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对他早年在印度、西域佛法的学习,到来长安译经传教,再到其理论思想和译经对内地佛教产生的影响这一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考察和剖析,来透视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本土文化机体的发生路径、历史契机、接触对话以及进入异质文化下的发展轨迹、命运和异变。这不仅能深化对历史原来面目的认识,也对今天的文化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印度小乘一切有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开始以犍陀罗为中心,后转移到}宾。而且当时的贵霜王国境内,大小乘佛教呈现并存发展的态势。从早期的于阗寺院遗址和龟兹的石窟艺术看,最初向西域输入的是犍陀罗的小乘佛教。随着大乘佛教在贵霜王国的兴起,西域也接受了印度的大乘佛教。从汉地译经中可以获悉,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在莎车和南道的于阗等地流通。而当时的北道龟兹等国继续被小乘佛教统治,不过这一时期影响它们的主要是来自印度}宾的有部佛法。鸠摩罗什早年接触的主要是}宾一切有部的小乘佛教。尊贵的地位和聪明的才智,使他很快成为英才少年。在归途的莎车国,他接触了大乘佛教和龙树的中观学说,从此开始了佛法方向的转变。在龟兹受具戒后继续研习大乘佛学,并配合龟兹王白纯的改革,成为名震西域的一代高僧。 虽然在两汉时有大月氏人将佛教直传到内地,但从魏晋开始,西域的中介地位逐渐突显,许多高僧来内地传教译经。由于译经的数量有限,译经质量的不高和缺乏佛教哲学的指导,汉地佛教一直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依附于玄学的“格义”佛教,始终不能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同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五胡十六国许多统治者利用佛教来稳定自己的政权地位。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传教的历史契机。在姚兴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优秀义学僧聚集长安听罗什讲学。虽然译经期间也充斥着政教之间与印度译经僧人团之间的矛盾关系,但罗什超凡的个人能力再加上其它各种有利因素,使长安译经取得了重大成功。 长安的译经传教使印度佛教开始植入中土文化的机体。鸠摩罗什带来的许多印度、西域的思想开始与中国内地的文化发生接触碰撞,并产生重要影响。中观四论的产生促进了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罗什常以龙树传人自居,中观般若学成为他的哲学主导思想。他真实、准确的翻译了印度中观般若理论,一方面帮助中国僧人正确理解了大乘佛学的真髓,产生了肇论,使中国佛教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有了大小乘的判教意识;另一方面它又面临着与中土传统文化的矛盾。这种“毕竟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不仅在印度本土甚至在汉地也受到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尚有”和“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与稍后的《大般涅i镁分小爸谏杂蟹鹦浴薄ⅰ叭巳私钥沙煞稹钡闹髡挪荒倍,

本文编号:40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