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舍宅为寺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15:03
本文关键词:隋唐时期舍宅为寺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佛教僧众憩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佛寺在佛教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历史时期佛寺的数量可以反映出当时佛教的传播情况;从佛寺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区域性特征;而佛寺建筑样式的变化也往往能够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在佛寺的兴建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不得不提,是为舍宅为寺。所谓舍宅为寺,即富裕的佛教信徒将自己的住宅捐赠出来,供佛教僧众居住并从事宗教活动。这种现象,在佛祖创教之初,就已出现。而在佛教东传之后,舍宅为寺这种佞佛行为也随佛教一并扎根于中华大地,并在佛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对隋唐时期的舍宅为寺现象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决相关问题,并在学术上有所收获。 从本文的结构来看,全文大体可以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并对与本文相关的学界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作为文章的核心,正文部分共由五章组成。正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于对舍宅为寺的渊源进行探讨。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故而本章将舍宅为寺的起源分为了域外和华夏两个部分。由域外的舍宅为寺引出佛教东传之后的舍宅为寺情况,并着墨于两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力求梳理脉络,交代好前因后果,并为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第二章及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隋唐时期舍宅为寺寺院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部分的工作成果,在第二章及第三章中分别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则是对第一部分的佛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隋唐时期舍宅为寺寺院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而第三部分则是对这一时期舍宅为寺寺院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在研究舍宅为寺这一现象的过程中,舍宅人舍宅的真正缘由及其阶层往往会对佛寺的名称、位置、规模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聚焦于舍宅人的舍宅原因及其阶层分布,并对隋唐时期的佛教发展情况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估。隋唐时期,舍宅为寺之风蔚然大盛。这种风气不单仅限于一些崇佛佞佛者,而是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单仅限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是生叶开花于各个角落;不单仅限于某一朝或某一时期,而是贯穿了隋、唐两个王朝的始终。而隋唐时期,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大量出现,自有其缘由所在。本文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隋唐时期舍宅为寺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结语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全文进行综合性的概括与总结,力求能够简洁地表达出前文各章的主要思想内容。
【关键词】:隋唐舍宅为寺 佛教 寺院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9;K241;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内容12-13
- 四、研究意义13-15
- 第一章 舍宅为寺之渊源15-31
- 第一节 域外佛教16-17
- 第二节 汉魏两晋时期17-24
- 一、佛教的发展17-20
- 二、舍宅为寺20-24
-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24-31
- 一、佛教的发展24-25
- 二、舍宅为寺25-31
- 第二章 隋代的舍宅为寺31-53
- 第一节 舍宅为寺的佛寺33-39
- 第二节 时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39-46
- 一、时间分布及其特点39-41
- 二、原因分析41-46
- 第三节 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原因46-53
- 一、地理分布及其特点46-49
- 二、原因分析49-53
- 第三章 唐代的舍宅为寺53-85
- 第一节 舍宅为寺的佛寺53-65
- 第二节 时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65-75
- 一、时间分布及其特点65-69
- 二、原因分析69-75
- 第三节 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原因75-83
- 一、地理分布及其特点76-80
- 二、原因分析80-83
- 第四节 隋唐时期西京地区舍宅为寺的其它特点83-85
- 第四章 舍宅者“舍宅”原因及其阶层分析85-99
- 第一节 主动舍宅者“舍宅”原因85-90
- 一、佞佛85-87
- 二、祈福87-89
- 三、潜龙旧宅89-90
- 第二节 被动舍宅者“舍宅”原因90-94
- 一、无主之宅90-92
- 二、籍没之宅92-94
- 三、消灾避祸94
- 第三节 舍宅为寺者阶层分布分析94-99
- 第五章 隋唐舍宅为寺之原因99-107
- 第一节 上有所好,下效之焉99-100
- 第二节 僧尼人数的增长100-101
- 第三节 佛教因果观的深入人心101-103
- 第四节 佛教徒的清贫103-104
- 第五节 宅地为寺方便易行104-107
- 结语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致谢115-11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海文;景亚鹂;杨戬;;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郭海文;程悦然;张雯迪;;隋唐长安地区尼寺杂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江岚;;试论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常住财产的收入[J];敦煌学辑刊;2008年01期
4 晁华山;;寻觅淹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J];中国文化;1993年01期
5 唐燕生;;尼寺探源[J];牡丹;1996年04期
6 魏秋萍;;万善尼寺中的金枝玉叶——关于隋代李静训墓的几个问题[J];文物世界;2014年02期
7 彭明浩;;《洛阳伽蓝记》读后——对卷一“昭仪尼寺、胡统寺、修梵寺、景林寺”条的分析[J];石窟寺研究;2011年00期
8 吕明明;;龟兹尼寺初探[J];敦煌研究;2007年01期
9 江岚;;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财产的支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强跃;景亚鹂;;西安罔极寺及其文化遗存[J];文博;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岚;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呼啸;隋唐时期舍宅为寺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隋唐时期舍宅为寺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0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