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熊十力新旧“唯识”思想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5-31 18:04
本文关键词:论熊十力新旧“唯识”思想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熊十力提倡“体用合一”,“吾学贵在见体”是贯穿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熊十力“新唯识”学的建立与早期佛家“唯识学”思想不无联系,《新唯识论》更是走了一个从批判旧“唯识”学到确立“新唯识学”的过程。 从一九二三年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出版,到一九四四年《新唯识论》语体文出版,标志着的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二十三年间,熊十力出版了许多唯识学的著作。本文主要集中在熊十力这二十三年间的著作研究,这个时期也是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成熟阶段。因此,本文着重于熊十力如何从旧唯识学的改造中与儒学一起产生“新唯识学”体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本文通过对“认识论”、“本体论”、“生成论”、“本体”的呈现等四方面做了探讨,突出新旧两种“唯识”思想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在认识论的转变中,熊十力将境、识两者之间二分转变为境、识同体;本体论转变中,熊十力将“本种”、“习气”与“新种”转变为“功能即是本体”;生成论转变中,,将缘起转变为“翕辟成变”。 本文基于熊十力视域下以“唯识”与“新唯识”区别为主。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对“本体”呈现的方式作了探讨,并对传统儒家关于心、意、识等概念作了还原并对反观、顿悟等体证本体的方法作了介绍。 最后,本文基于熊十力的“本体”和“本心”对“天人合一”作了初步探讨。体证本体同样也是对本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仍然是知识的内容,它被我们与真理相契合的本心所认识。本体的恒转与人认识万物这两个维度同时展开,纯净的本心所得之感觉作为知识保留下来并与关于“人事”的科学一起。这一点是人所认识并把握并作为认识本体的“阿基米德点”,本体与本心的融合转变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
【关键词】:熊十力 新唯识论 唯识学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1章 认识论的转变11-23
- 1.1 唯识学“识有境空”11-18
- 1.1.1 境是识所变11-15
- 1.1.2 识依境而生15-18
- 1.2 新唯识学“境识一体”18-23
- 1.2.1 境识同现18-20
- 1.2.2 基于本心的所缘缘20-23
- 第2章 本体论的转变23-30
- 2.1 唯识学“体用二分”23-26
- 2.1.1 本种熏生习气23-24
- 2.1.2 习气熏生新种24-26
- 2.2 新唯识学“功能即本体”26-30
- 2.2.1 功能非种子26-28
- 2.2.2 功能生生不息28-30
- 第3章 生成论的转变30-41
- 3.1 唯识学“能、所”变30-36
- 3.1.1 三能变30-35
- 3.1.2 缘起35-36
- 3.2 新唯识学“恒转生成”36-41
- 3.2.1 翕辟成变36-38
- 3.2.2 成物的五对范畴38-41
- 第4章 本体的呈现41-48
- 4.1 心、意、识的还原41-43
- 4.2 顿悟、自证与本质直观43-45
- 4.3 分析与综会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赖永海;;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J];学术月刊;2007年09期
2 程志华;;论良知的呈现[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3 耿宁;倪梁康;;特殊的过去之现实[J];现代哲学;201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论熊十力新旧“唯识”思想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1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