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摄大乘论》唯识无境思想探

发布时间:2017-05-31 18:06

  本文关键词:《摄大乘论》唯识无境思想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弥勒开创了古代印度的瑜伽派。其思想,被无著世亲,系统地解释、组织和发扬光大。这个学派的典籍是《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派或瑜伽学,或称为唯识学,又称为大乘有宗。在印度,三大师建立唯识学。并且通过后来的陈那、安慧、护法等著名大师的努力,理论趋于完善。大概在南北朝时期,唯识思想传入中国。 初期的唯识学,无著处于中心,弥勒是他的老师,世亲是他的学生。无著是北印度犍陀罗人。无著首先在有部修习小乘的空观,感到不满足,后来通过弥勒的指点改信大乘。无著的《摄大乘论》概括了整个唯识学,,甚至整个大乘佛学思想。印顺法师在《摄大乘论讲记》中评价本论是“唯识学中扼要而最有价值,为治唯识学者所必需研究的经典。” 《摄大乘论》的主要思想,概括为唯识无境。“唯识”就是万法唯识。所有的一切,没有永恒的实在自性,都是唯识所现。万法唯识的道理,是通过以阿赖耶识为本体的赖耶缘起理论来阐释的。这里阿赖耶识作为本体,并非是一种实体性存在,而是作为缘起的一方而存在,是缘起的因。要理解阿赖耶识作为本体的含义,只能从缘起的角度把它当成因本体。“无境”不是否认外境完全没有,而是指外境不能离识独立存在。唯识学认为,所谓客观世界不过是心识的虚妄分别,是不真实的。“唯识”与“无境”是一体两面。“唯识”是“无境”的本体论根据,“无境”是“唯识”的逻辑结果。二者不可分,相辅相成。本文就是从这两个角度诠释“唯识无境”思想,避免了过去的偏重于“无境”单方面诠释,加深了对唯识无境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摄大乘论》 唯识无境 本体论 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9
  • 绪论9-13
  • 1.唯识学与唯识宗9-10
  • 2.无著及《摄大乘论》10-13
  • 第一章 "唯识"的本体论意义13-32
  • 1.1 本体的安立13-17
  • 1.1.1 物质本体——界13-15
  • 1.1.2 生命的本体——阿陀那识15-16
  • 1.1.3 精神本体——心16-17
  • 1.2 以熏习为特色的种子本体论17-21
  • 1.2.1 阿赖耶识与种子17-19
  • 1.2.2 阿赖耶识与熏习19-21
  • 1.3 "识"本体提出的意义——对轮回主体问题的解决21-32
  • 1.3.1 轮回主体问题的由来21-22
  • 1.3.2 部派佛教对轮回主体问题的回应22-24
  • 1.3.3 大乘中观学对轮回主体问题的论述24-26
  • 1.3.4 唯识学对轮回主体问题的解决26-32
  • 第二章 "境"的存在论意义32-48
  • 2.1 境不离心——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在性32-37
  • 2.1.1 三界唯心32-35
  • 2.1.2 心外无物35-37
  • 2.2 心境的虚幻分别性——否认主观现象的实在性37-43
  • 2.2.1 依他起相——存在即虚妄分别38-40
  • 2.2.2 遍计所执相——执著虚妄分别假象为实有40-41
  • 2.2.3 圆成实相——觉虚妄分别即真41-43
  • 2.3 摄境归识——存在即本体43-48
  • 第三章 唯识无境思想提出的理论意义和宗教本质48-55
  • 3.1 唯识无境思想在佛教理论由小乘转向大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8-49
  • 3.2 "唯识无境"思想与中观宗"性空假有"思想的融通49-52
  • 3.3 理性背后的信仰本质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61
  • 后记61-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余卫国;;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陈文胜;;毛泽东“群众运动治腐”思想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陶富源;;马克思辩证哲学革命的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祁建立;;高职不可轻视人文教育[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关海庭;吴群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飒;;复杂问题前沿探索的足迹——评《思维过程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张桂萍;;古史传说与史传文学的萌芽[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朱义禄;;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7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8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姿燕;瑜伽对藏、汉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7 周丽菊;有限之无限[D];南昌大学;2010年

8 贺赞;南岳衡山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杲晓东;室内设计的本原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摄大乘论》唯识无境思想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10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7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