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舍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7:06
本文关键词:唐代“佛舍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的舍利信仰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并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舍利崇拜在佛教传播逆境中打开了一扇大门,逐渐使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到唐代结出了绚丽的文化果实。唐代是舍利信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舍利崇拜有着相当高的热情,使佛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举世闻名的佛指舍利,引起了学者们更为广泛关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舍利塔基,为我们重新认识唐代舍利信仰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唐代佛舍利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佛教圣物——舍利的含义、类型等有所认识,对唐代舍利的来源、地理分布、信仰群体、对社会影响等情况有所了解,对隋唐史学、宗教史学的研究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唐代“佛舍利”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对唐代佛舍利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佛舍利的内涵和外延。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作“设利罗”,意为身骨、灵骨,最初仅指释迦摩尼佛茶毗后的遗骨,主要分为骨舍利、肉舍利和发舍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佛舍利的范围逐渐扩大,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骨也称为舍利。不仅如此,由于佛舍利的数量有限,出于广布佛法的需要,还出现了舍利的代替品。本文所涉及的舍利仅为释迦牟尼的舍利及其替代品。 第二部分:探讨唐代舍利的渊源及其流传、分布情况。唐代佛舍利数量众多,其渊源也各不相同,总体上可分为海外传入和感悟所得两大类。按理来说,佛骨舍利是释迦摩尼的遗骨,都应源于印度,或由印度、西域僧人带来,或是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时,从印度或西域取回。但随着舍利信仰的需要,在中国出现了一些舍利的代替品,这类舍利的出现颇具有神异的特征。此外,由于舍利传入或出现的朝代不同,有些舍利历经了多个王朝的更迭,保存至唐朝,有些则在隋唐时期才出现。出现时代较早的舍利,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传说,其流传脉络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给我们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另外,一些舍利的出现神异,也让我们对舍利的某些性质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舍利分布于唐代的多个州县,范围较广,呈现出北多南少,相对集中的特点。北方以京城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辐射,洛阳、太原一带舍利的分布也较为密集。南方舍利分布主要集中在益州和江南苏杭一带。 第三部分:分析唐代舍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佛舍利的类型主要分为真身舍利和造作舍利两大类,按形状又可具体分为佛指、佛牙、舍利子等。相传释迦牟尼涅i煤
本文编号:420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