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6:00

  本文关键词: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西道堂产生于西北一隅临潭旧城,临潭是汉、回、藏交界地带,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从民族关系上看,临潭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杂居地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临潭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处于二者之间的伊斯兰商业文化的碰撞地带,从而形成了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融的地带。西道堂产生是在门宦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是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的统一,是门宦制度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西道堂兼容并蓄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文化属性。它用中国传统文化阐扬伊斯兰教义、教理,推崇刘智等汉文译著学家的思想,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体现。它从实际出发,理性、务实、创造性地发展伊斯兰文化。西道堂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能够适应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这是西道堂发展壮大的生命力之所在。西道堂产生有其丰富的思想渊源。西道堂宗教思想具有继承性,它是在继承了经堂教育、汉文译著、苏菲主义、伊斯兰“乌玛”、儒家“大同”思想、刘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西道堂的思想既体现出了“伊儒附行”的特点,又体现出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西道堂以伊斯兰“乌玛”为蓝本,结合儒家所倡导“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建立了“乌玛”共同体。它创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乌玛”大家庭组织,以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乌玛”组织形式独树一帜,这是它与其他教派门宦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注重实践,发展经济;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它把发展教育作为民族和宗教振兴之本;重视维护民族宗教的团结和稳定。西道堂“乌玛”大家庭组织虽然已经解体了,但是西道堂大家庭的“乌玛”精神还仍然存在,西道堂“乌玛”组织具有集体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发生的变迁,组织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西道堂宗教组织社会网络结构系统,这一社会网络系统增加了西道堂群体的向心力。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组织具有整合、心理慰藉、认同、维护秩序的功能。 西道堂不仅是一个宗教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西道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受到了汉、回、藏互补共生的经济圈、“茶马互市”贸易和地理优势的影响。西道堂具有农、商并重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它在商业、农业、林业、牧业等各方面有着突出的经济实践,西道堂复合型经济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经济的基础是通过其集体经济的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是以主道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西道堂宗教经济的集资与支出处于一种动态运转的过程。在西道堂宗教经济背后有着重要的伊斯兰教信仰力量的支撑,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中价值观、伦理观对其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以伊斯兰文化为底蕴的西道堂商业精神。 西道堂宗教教育的特点具有伊、儒文化结合的教育理念,伊斯兰教教育思想是西道堂宗教教育的基础;西道堂宗教教育改革了传统的经堂教育;西道堂新式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识的教育理念;西道堂启西女子学校开临潭女子教育之先河;西道堂兴办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西道堂经堂教育面临着改革和困境,西道堂女学教育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道堂协调普通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模式的关系,重视教育,提升文化知识。 西道堂处在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生态文化环境中,西道堂与汉、藏民族之间有着较好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西道堂与汉、藏民族有着友好的社会交往,另一方面西道堂与汉、藏民族间的族际认知、族际通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西道堂与汉、藏民族之间有着在经济上共生互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体现出民族交往过程中文化的宽容性。西道堂发展的历程证明,宗教不仅能够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能够与时俱进。 本文采用传统与现代的视角,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西道堂地域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西道堂宗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乌玛”大家庭组织及其变迁;西道堂复合型经济模式及其现代变迁;西道堂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西道堂与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六个方面来突出西道堂的特点,探讨了西道堂适应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伊斯兰教与社会如何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思维视角或价值。
【关键词】:西道堂 乌玛 经济 教育 民族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68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4
  • 绪论14-30
  • 一、研究意义14-15
  • 二、研究动态15-22
  • 三、研究理论22-25
  • 四、论文思路、论文结构25-28
  • 五、研究方法28-30
  • 第一章 西道堂地域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0-46
  • 第一节 西道堂的地域特征30-36
  • 一、西道堂的自然生境30-32
  • 二、西道堂的社会生境32-34
  • 三、临潭地区汉、藏、伊三大文化圈交融34-36
  • 第二节 西道堂产生的社会背景36-46
  • 一、宗教制度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38-40
  • 二、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相统一40-41
  • 三、伊斯兰教派分化的产物41-46
  • 第二章 西道堂宗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46-77
  • 第一节 西道堂的思想渊源46-54
  • 一、经堂教育的影响46-47
  • 二、汉文译著的影响47-48
  • 三、苏菲主义思想的影响48-50
  • 四、伊斯兰"乌玛"的思想的影响50-52
  • 五、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52-54
  • 第二节 刘智思想对西道堂的影响54-60
  • 一、西道堂发展主线:介廉种子,官川开花,我要结果54-56
  • 二、刘智思想对西道堂的影响56-60
  • 第三节 西道堂历代教主宗教思想60-71
  • 一、马启西先生理性、务实的宗教思想60-62
  • 二、丁全功先生无私为公的思想62-63
  • 三、马明仁先生注重经济、兴办教育的思想63-65
  • 四、敏志道先生兴农重林的思想65-66
  • 五、敏生光先生爱国爱教、重视教育的思想66-71
  • 第四节 西道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71-77
  • 一、西道堂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71-73
  • 二、西道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应73-74
  • 三、西道堂伊、儒文化的基本范式74-77
  • 第三章 西道堂的"乌玛"宗教组织及其变迁77-140
  • 第一节 西道堂"乌玛"大家庭组织网络结构77-83
  • 一、"乌玛"大家庭组织网络结构形成背景77-78
  • 二、"乌玛"大家庭组织的社会生活78-79
  • 三、"乌玛"大家庭组织的宗教生活79-81
  • 四、"乌玛"大家庭组织的特点81-83
  • 第二节 西道堂"乌玛"的凝聚力与"乌玛"精神83-91
  • 一、"乌玛"的集体意识84-85
  • 二、"乌玛"的凝聚力85-86
  • 三、"乌玛"凝聚力的巩固与强化86-87
  • 四、"乌玛"精神——为"主道"而奋斗87-90
  • 五、"乌玛"平等、和谐理念符合当代社会价值90-91
  • 第三节 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组织结构及其社会网络结构91-105
  • 二、西道堂宗教组织结构及其变迁92-102
  • 三、西道堂宗教组织社会网络结构102-105
  • 第四节 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生活的变迁105-132
  • 一、西道堂群体宗教观念的变迁106-111
  • 二、西道堂阿訇、满拉宗教群体的变迁111-116
  • 三、西道堂宗教仪式的变迁116-132
  • 第五节 西道堂拱北和宗教组织的功能132-140
  • 一、西道堂的象征符号——拱北的功能132-135
  • 二、西道堂宗教组织的功能135-140
  • 第四章 西道堂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及其现代变迁140-206
  • 第一节 西道堂经济兴盛的原因140-143
  • 一、汉、回、藏互补共生的经济圈140-141
  • 二、"茶马互市"贸易的影响141-142
  • 三、西道堂经济的区位优势142-143
  • 第二节 西道堂复合型经济模式、特点及其功能143-158
  • 一、西道堂的复合型经济模式144-153
  • 二、西道堂复合型经济的特点153-156
  • 三、西道堂复合型经济的作用156-158
  • 第三节 现代社会西道堂宗教经济的变迁158-187
  • 一、西道堂宗教经济的社会历史变迁158-167
  • 二、现代社会西道堂的宗教经济167-184
  • 三、西道堂清真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动因184-187
  • 第四节 伊斯兰教经济思想对西道堂的影响和作用187-206
  • 一、伊斯兰经济思想中价值观对西道堂的影响187-194
  • 二、伊斯兰经济思想中伦理观对西道堂的影响194-196
  • 三、伊斯兰文化为底蕴的西道堂商业精神196-201
  • 四、伊斯兰教信仰在西道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201-206
  • 第五章 西道堂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206-229
  • 第一节 西道堂宗教教育的特点207-215
  • 一、伊、儒文化结合的教育理念207-208
  • 二、伊斯兰教育思想是西道堂宗教教育的基础208-210
  • 三、西道堂宗教教育改革伊斯兰经堂教育210-211
  • 四、西道堂新式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识的教育理念211
  • 五、西道堂启西女校开临潭女子教育之先河211-213
  • 六、西道堂兴办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213-215
  • 第二节 现代社会西道堂经堂教育的特征及其作用215-219
  • 一、现代社会西道堂经堂教育的特征215-217
  • 二、现代社会西道堂经堂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改革217-218
  • 三、西道堂经堂教育的作用218-219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西道堂女学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219-223
  • 一、改革开放以后西道堂的女学教育的发展219-222
  • 二、西道堂女学教育的作用222-223
  • 第四节 现代普通学校教育与西道堂宗教教育模式的关系223-229
  • 一、西道堂两种教育模式的抉择223-226
  • 二、西道堂协调两种教育模式提升文化知识226-229
  • 第六章 西道堂与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229-244
  • 第一节 西道堂与汉、藏民族的历史交往229-232
  • 第二节 西道堂与汉、藏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232-239
  • 一、西道堂人与汉、藏民族间的族际认知232-236
  • 二、西道堂人与汉、藏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236-239
  • 第三节 西道堂民族关系的特点239-244
  • 一、经济上共生互补的民族关系239-240
  • 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民族关系240-241
  • 三、民族交往过程中文化的宽容性241-244
  • 结论244-256
  • 参考文献25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63-264
  • 后记264-265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希隆;喇延真;王平;;西北城市清真寺经济结构浅析——以兰州市清真寺为例[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2 王帆;;社会网视角下的西北清真寺经济[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3 帕林达;;临夏的伊斯兰教与清真寺文化[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4 杨桂萍;;当代西北清真寺和道堂经济的运行机制[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5 马强;;乡镇回族宗教社区自我管理机制与社区和谐——宁夏同心县豫海、韦州两镇田野调查[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6 杨桂萍;;互相尊重 和谐共处——宁夏吴忠市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关系调查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金宜久;;重视门宦制度中的教权问题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8 洮桦;;首届回商文化论坛综述[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廉朴 肖俊仁;怀源阁蕴春秋义[N];民族日报;2010年

2 ;怀源阁蕴春秋义[N];民族日报;2010年

3 ;临夏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N];民族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马丽;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多样化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志丽;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范景鹏;海岱河山,回儒交融[D];兰州大学;2012年

3 马桂芬;苏菲语境下的穆斯林妇女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穆谛;云南清真寺建筑及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马骏;兰州赛来菲耶现状调查[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帆;社会网视角下的西北清真寺经济[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马丽静;回族穆斯林捐赠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全龙;东乡族伊斯兰教历史人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岳劲松;宗教的民族性及其对新疆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楠;回族伊斯兰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静;吊庄移民地区回汉民族关系和宗教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司马义·热西提;维吾尔族乡村哲玛提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咸月忠;伊斯兰教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0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7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