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7-06-04 03:00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庭坚既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又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居士。他阅藏、参禅,与佛教各派的法师来往频繁,沉醉禅悦之风,深解般若义趣,佛禅义理对他的思想和人生念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佛禅思想不但进入了他的诗学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词创作。 黄庭坚从少时就开始接触佛教,从接触到接受,直到成为一个信仰坚定的佛教徒,这其间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想抉择过程。笔者将他的一生分成五个阶段来考察,分析他在不同时期佛教信仰发展、变化的特点。黄庭坚的青少年时代与叶县初仕时期(1045—1071)是他与佛教的接触期;任职大名国子监时期(1072—1079)是他思想的苦闷期,为解除困惑与烦恼,他进一步亲近佛教;任职太和期间(1080—1085),是黄庭坚趋心向佛的重要转折点。元丰七年,作《发愿文》,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一名佛教徒,把佛教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元佑京师期间(1086—1093)是他学佛的深入期,他吸收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把信仰融入生活,将儒、佛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超世而不避世”的人生态度与“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的性格;贬谪黔宜期间(1094—1105),是黄庭坚参禅的突破期,他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心性本体(真如)清净、寂净的特质,对心与境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面对逆境,心态更加平和。 黄庭坚的佛教信仰与佛禅思想既有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也有其个性化的特点。笔者分析了黄庭坚阅读的佛教重要经典以及他所吸收的内容,并考察了他与一些僧人的交游。在此基础上,对黄庭坚的佛教思想及其禅学内蕴进入了相对深入的解析。黄庭坚的佛教思想以毕竟空的般若思想为宗旨,以“心性论”为核心,以“观”和“照”为禅修方法,以随缘任运为人生态度,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佛禅思想又与儒家、道家思想交融契合。处在新儒家以儒融佛与佛教会通儒学的时代思潮之中,黄庭坚吸收了佛禅心性修行的内容来改造儒学,强调把道德伦理落实、内化到心性修养上。同时,他着重以佛教的视角去理解庄子“逍遥”“齐物”之说,使之与佛教的般若思想统一,整合成一种无累于物、心不执着、万物一家、与道合一的心灵自由解脱境界。 般若空观宗旨、心性论内涵与观照的禅修方法对黄庭坚诗学观念有直接的影响。他提出了“文章本心术”的观念,认为诗歌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投影,从学诗、写诗到读诗都贯穿着心性之学的意脉,把心性修养当作文艺创作的重要前提;他对创作中的心物关系有新的体认,形成了“观化”、“阅世”的独特观物方式;在“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佛禅语言观念与宋代文字禅的风气影响下,黄庭坚既重视语言艺术,总结诗歌语言技法,又注重言外之意的阐发,句法与意蕴并重,妙手与妙心同举,籍以发挥语言的以技进道之功。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精心选择意象,着力塑造意境,寄托了诗人的高远襟怀。笔者以“月”和“松”意象为例,分析指出,黄庭坚的诗歌意象对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寓意有所开拓,增添了禅学内蕴。黄庭坚还学习佛教“以偈说理”与禅宗“以诗说禅”的方法,实景与虚景结合,创造了多种充满禅意的诗歌意境,使他的涛歌体现了一种清净、超然的主体精神,格韵高绝。黄庭坚还在以禅入词方面作了多方面尝试,包括隐括禅偈、歌咏禅宗故事,援引禅意理趣入词等等。
【关键词】:黄庭坚 佛教 禅宗 诗学观念 诗歌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22;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6
  • 第一章 黄庭坚学佛参禅的过程及其信仰确立16-57
  • 第一节 早年及初仕时期:与佛教的接触期16-26
  • 一、家乡佛教氛围浓厚及早年思想倾向16-18
  • 二、早期佛教交游与诗作中的佛禅内容18-26
  • 第二节 大名及留京待官时期:思想的苦闷期26-31
  • 一、政治形势与思想苦闷26-27
  • 二、无常之感,向往平静27-31
  • 第三节 太和任职期间:趋心向佛的转折点31-40
  • 一、现实境遇与佛教交游31-33
  • 二、染净不二,解脱困境33-37
  • 三、发愿明志,归心向佛37-40
  • 第四节 元yP京师期间:学佛的深入期40-49
  • 一、元yP雅集,禅意生活40-41
  • 二、耽味禅悦,广交佛友41-43
  • 三、至亲辞世,参禅黄龙43-46
  • 四、儒佛结合,心态圆融46-49
  • 第五节 贬谪黔宜期间:参禅的突破期49-57
  • 一、临大节不可夺与随缘任运49-52
  • 二、耆年道机熟,参禅有突破52-57
  • 第二章 黄庭坚的佛教思想及其禅学内蕴57-120
  • 第一节 北宋佛教各派发展态势与禅宗宗门要义57-61
  • 一、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57-58
  • 二、禅宗的发展与特色58-61
  • 第二节 黄庭坚阅读的佛教重要经典及其心得61-79
  • 《华严经》61-65
  • 《楞严经》65-67
  • 《维摩诘所说经》67-70
  • 《妙法莲华经》70-73
  • 《景德传灯录》73-79
  • 第三节 黄庭坚与僧人的交游、酬唱79-85
  • 第四节 黄庭坚的佛教思想及其禅学内蕴85-101
  • 一、光透尘劳一一法:毕竟空的般若思想85-86
  • 二、观与照的禅修方法86-93
  • 三、心性论93-97
  • 四、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97-101
  • 第五节 黄庭坚思想中的儒释交融与释道契合101-120
  • 一、儒释融合的思想史背景101-103
  • 二、黄庭坚儒学的渊源与思想特点103-108
  • 三、黄庭坚思想中佛、儒融合的特点108-115
  • 四、黄庭坚思想中的释道契合115-120
  • 第三章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对其诗学观念的影响120-149
  • 第一节 文章本心术——彰显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120-128
  • 一、文道关系,根深叶茂120-121
  • 二、治心养气,深其渊源121-128
  • 第二节 观化与阅世——独特的观物方式128-139
  • 一、闻道之心,照物如镜128-133
  • 二、观化阅世,妙尽形理133-136
  • 三、细化外境,深入观照136-139
  • 第三节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句中有眼的语言艺术观139-149
  • 一、佛禅语言观简介139-141
  • 二、黄庭坚句法与意蕴并重的诗学观141-149
  • 第四章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149-180
  • 第一节 文学意象的禅学内蕴149-160
  • 一、禅意的月149-154
  • 二、阅世老松154-160
  • 第二节 以诗说禅与幻出万象:黄庭坚的禅意造境艺术160-174
  • 一、佛教以偈说理与禅宗以诗说禅的传统160-162
  • 二、黄庭坚诗歌禅意境界类型162-174
  • 1.本来现成,花光竹影162-164
  • 2.羁旅愁客,一念归心164-166
  • 3.满船明月,任运自在166-168
  • 4.饥餐困眠,道在日用168-174
  • 第三节 以禅入词——黄庭坚词创作的新尝试174-180
  • 一、隐括禅偈174-176
  • 二、歌咏禅宗故事176-178
  • 三、禅意入词178-180
  • 结语180-182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182-183
  • 主要参考文献183-188
  • 后记1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总;论宋代的理学、禅学与诗学[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束景南;黄庭坚的“心法”——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溯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19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