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
本文关键词: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面对当今农村社会凝聚力不断下降的现实,国家主导意识逐步从农村民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淡出,以往为他们提供解释和帮助的源泉渐渐干涸。并且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也逐渐淡化,中国农民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使他们得到认同感的精神家园。基督教的出现成为了他们盼望己久的及时雨。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发生了一定的矛盾和不适,而且各种不确定性以及“改革的阵痛”,存在社会和广大农民的心中。由无序、不稳定性造成的混乱,甚至威胁到人们正常的、稳定的生活秩序。 基督教面对本土化的挑战,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调整,重新思考了自己与当地本土文化的关系定位,并调整了策略,基督教要想完成传播的使命,就必须适应并有意识的投身于当地的本土文化之中。他既要求把本土化的要求融入到基督教的教义中去,又要求是基督教的教义渗透到各种不同本土文化之中,从而也使本土化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改变和更新。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欲通过对基督教在本村落的形成、发展,以及通过运用自身原有的文化和当地本土文化的某种混合和调试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村民应对社会变迁时的手段。 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时候,中国社会还有它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转型是在政党连续性背景下发生的,什么都没有规定好你怎么去做,所以老百姓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着石头过河时再关注日常实践就具有更大的意义。 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试图对GTZ村基督教的系统研究,来理解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民众的日常实践,并为理解基督教的本土化实践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一个鲜活生动的样本。
【关键词】:社会转型 制度化宗教 基督教 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4
- 一、研究的缘由和意义9-10
- (一) 研究缘由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文献综述10-11
- (一) 基督教本土化进程概述10
- (二) 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实用性与功利性10-11
- (三) 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11
- 小结11
- 三、核心概念11-12
- (一) 基督教11
- (二) 制度性宗教11-12
- (三) 基督教本土化12
- 四、调查方法及资料来源12-13
- (一) 调查方法12
- (二) 资料来源12-13
- 五、论文结构13-14
- 第一章 高台子村基督信仰概况14-20
- 一、高台子村:位于太子河畔旁的一个村庄14-15
- 二、基督教:一个制度化宗教的形成与发展15-18
- (一) 高台子村督教信仰历史回顾15-16
- (二) 高台子村督教信仰现状分析16-18
- 小结18-20
- 第二章 变迁背景下高台子村民众的信仰实践20-25
- 一、祈福与意义的探索:村民与基督教的相遇20-22
- (一) 寻求精神上的寄托20-21
- (二) 受家人及他人的影响21
- (三) 因病求医未果而信教21-22
- 二、村民的制度化实践:对日常信仰活动的表述22-23
- 小结23-25
- 第三章 基督徒意义体系的认同与再生产25-33
- 一、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认同:从反对到默许25-26
- 二、葬礼仪式中的冲突与适应:生者与逝者的博弈26-29
- (一) 阴间与天堂:逝者的矛盾27-28
- (二) 孝与不孝:生者的烦恼28-29
- 三、济贫助困社会网络的构建:有难拉一把29-30
- 四、教育的再生产:学校的求助30-31
- 小结31-33
- 第四章 基督教的本土化实践:脱去制度化的衣钵33-39
- 一、传教方式的本土化33-35
- (一) 在劳作中传教:宗教仪式的随意性33-34
- (二) 讲《圣经》为故事:传教内容的生活化34-35
- (三) 寓教于歌舞:传道方式的娱乐化35
- 二、信仰生活的本土化35-38
- (一) 对生活节奏的顺应35-36
- (二) 对当地民俗的尊重36-37
- (三) 对传统文化的渗透37-38
- 小结38-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后记42-43
- 个人简历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慧然;;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与学术界研究浅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光清;;尽管汗牛充栋,还是有话想说[J];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04期
3 刘彦君;;寻找温暖与感动 看话剧《三峡人家》[J];中国戏剧;2011年08期
4 蔡婷;;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辩证关系[J];学理论;2011年17期
5 杨亮;冯革群;;社会转型阶段的乡村地理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年03期
6 王琼瑶;;我国农村基督教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7 黄代珩;;台湾社会转型的历史分析架构[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8 商传;;晚明国家权力异化的历史思考[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9 鲁毅;;论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文化选择[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10 卢少鹏;杨芳;;共存与对抗——18世纪法国社会转型特征[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龙游宇;;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苏时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慧君;;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社会转型相协调的关系[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5 文魁;段霞;孟祥青;闫文虎;汪朝晖;;北京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肖文涛;;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探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东梅;;社会心理与德育工作[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力;廖炼忠;;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转型[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10 薛丹;孙慧玲;;社会转型中的民办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民办教育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艳芳;社会转型过程中东北人性格的转变[N];吉林日报;2009年
2 青年学者 羽戈;中国的社会转型能靠精英来掌舵吗?[N];东方早报;2009年
3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郭苏建;社会转型、民主演进与国家成长[N];文汇报;2009年
4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80后”集体焦虑是社会转型的代价[N];东方早报;2010年
5 意赅;莫让孩子为社会转型买单[N];消费日报;2010年
6 广州市番禺区纪委 郭轩宇;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方面机制[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张大华;基督教留在镇江的记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汪玉凯;我们如何面对社会转型[N];安阳日报;2011年
9 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志;基督教在我国内地发展现状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牛瑾;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社会转型[N];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6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志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秦秋咀;社会文化转型与近代诗话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冷向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范式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韩新云;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D];山西大学;2006年
6 盛图强;浅析社会转型对城市住宅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田瑞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侯雷;试论人的精神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海燕;立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