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17-06-06 19:06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隋唐佛教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外,更主要是因为它凝聚了时人思想、认识能够达到的至高点,满足了人们精神理想之所愿。至北宋时期,作为中国士人精神特出群体的北宋士大夫,继续吸纳佛禅严密的哲理和精密的修行方法,力图解决长期以来儒家在形上本体的认识和具体工夫方面的缺漏问题,其精神世界也明显带有佛禅的意蕴。通过对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北宋士人风貌、治学风气演变方面因素的探析,还能让我们对佛学思潮与理学思潮的内在理路问题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明确更多儒、佛、道关系问题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案。佛学思想与北宋初期士风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佛对儒的外在推力、佛与儒的内在关联,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人格精神、人生境界、治学风气、学术思想)体现了其受佛禅影响,趋于理性化、注重自觉性以及追求宏大境界等特征。佛禅对心性本体的阐述,内在超越性的追求,以及对“圆融无碍”宏大境界的展现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学在个体安顿、哲学思辨、身心修养方面的不足,进而引发了士风、学风的转变。在学理方面,受佛学思维方式的刺激和内在理论的影响,理学家们将传统儒家的道德和人性置于天道的根源之下,使北宋时人的道德实践有了形上的依据,也为后来的士人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所以,佛学对理学发生的助益作用不仅是一种“外缘说”,而是一种内在思想的传承。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其实际贡献不仅在于他对儒学精神的恢复、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更在于他开风气地援引佛禅心性思想,把“孔颜乐处”问题引向了“本体心性”之学的思考;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其“无心是道”般的“自家意思”,“明通公溥”的君子人格,使整个宋明理学都蒙上一层佛禅的意境;二程的“元无欠少”的天理说可谓是对“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禅语的述而不作,其“主敬”的修养工夫也与佛家“心不妄动之静”有着很大的关联;苏轼的“性情合一”思想、“精灵妙透”的完美人格、“圆融无碍”的人生境界都是其深受佛禅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佛学与儒学的关系方面,北宋士大夫对佛学基本上奉行的是拿来用之的开放态度,其宗旨是“儒学为体,佛学为用”。即便他们追崇佛家之意境,其内心仍是坚定、至诚的儒者。北宋士人多不同程度地排斥佛教,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思想武器乃是对佛学“入室操戈”所得。“儒佛交融”是伴随着时代思潮演进的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二者在其各自的内涵和特征下,相互作用和影响。理学是儒学欲更新而引出的思想整合运动,佛学正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推力。在佛教、佛学自身发展方面,北宋佛僧们更多地以宣扬儒佛一致的态度出现,反映了佛学理论方面优势地位的丧失。尽管北宋士大夫沿着佛僧们路径,继续阐释其没有讲明白的一些心性义理问题,但由于佛教之前在调适儒释矛盾的过程中向儒学输入了大量自身思想的特质内容,此时的佛学已经再无隋唐之姿势,而逐渐被理学思潮所淹没。佛学思想在北宋士人精神风貌以及学术构建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一些学者认为北宋佛学思想已经衰落的论断,笔者以为,北宋佛学,尤其是禅宗,以渗入士大夫人格精神和程朱理学等为自身新的表现形式。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佛学于另一层面上繁盛的表现。
【关键词】:佛学 士大夫 人格精神 儒佛交融 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B2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1
  • 1.1 解题及研究范围说明13-16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16-18
  • 1.2.1 选题背景16
  • 1.2.2 选题意义16-18
  • 1.3 文献综述18-27
  • 1.4 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27-31
  • 1.4.1 研究内容27-28
  • 1.4.2 创新及不足28-31
  • 上编 佛学对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影响(总论)31-117
  • 第2章 从浇漓靡风到圣贤气象31-51
  • 2.1 唐末、五代士人的浇漓靡风31-36
  • 2.1.1 忠义之风荡然31-34
  • 2.1.2 纵情享乐成风34-36
  • 2.2 北宋士人的圣贤气象36-45
  • 2.2.1 心忧天下、尚志节36-40
  • 2.2.2 孔颜乐处、适意自得40-45
  • 2.3 从浇漓靡风到圣贤气象之时代与思潮背景45-51
  • 2.3.1 社会的转型与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45-47
  • 2.3.2 儒学的中衰与佛学思潮的“乘虚而入”47-51
  • 第3章 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精神气象转变之关联51-101
  • 3.1 北宋的佛学精神51-67
  • 3.1.1 入宋后佛教的恢复与禅宗的再兴51-55
  • 3.1.2 禅宗的心性思想55-63
  • 3.1.3 北宋智圆、赞宁、契嵩等高僧对儒、释的调和63-67
  • 3.2 北宋士大夫与佛禅之关涉67-80
  • 3.2.1 北宋士大夫的排佛之势67-72
  • 3.2.2 北宋士大夫的参禅学佛之风72-78
  • 3.2.3 北宋士大夫眼中兼容互补的儒、释关系78-80
  • 3.3 北宋士大夫儒佛会通的理论背景80-90
  • 3.3.1 儒佛人性与佛性的相互吸纳81-84
  • 3.3.2 儒佛生命价值与生死苦乐的殊途同归84-87
  • 3.3.3 儒佛社会伦理与入世、出世理论的再融合87-90
  • 3.4 北宋士大夫佛学与士风转变之关联90-101
  • 3.4.1 佛禅悟入本体的思维模式对士大夫理性精神的敦促91-93
  • 3.4.2 佛性的内在超越对士大夫主体自觉实践精神的催发93-96
  • 3.4.3 佛教理想人格对士大夫精神境界的提升96-101
  • 第4章 北宋士大夫“佛儒交融”的精神理路101-117
  • 4.1 北宋士大夫的“圆融精神”101-107
  • 4.1.1“圆融精神”的来源101-103
  • 4.1.2 有无之圆融103-105
  • 4.1.3 和乐之圆融105-107
  • 4.2 北宋士风的转变与思想学术之关系107-109
  • 4.3 理学的发生与佛学之因缘109-113
  • 4.4 佛学向儒学的靠拢113-117
  • 下编 佛学对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影响的个案研究117-215
  • 第5章 范仲淹与佛学117-141
  • 5.1 范仲淹理学先驱之地位及其对理学的实际贡献117-128
  • 5.1.1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的转变118-121
  • 5.1.2 范仲淹对后辈理学重要人物的识拔121-123
  • 5.1.3 范仲淹对儒学精神的复兴123-125
  • 5.1.4 范仲淹对理学思想上的实际贡献125-128
  • 5.2 范仲淹对佛学的服膺及与其学术思想上的关联128-134
  • 5.2.1 范仲淹与佛禅的渊源128-131
  • 5.2.2“先忧后乐”与“忧乐圆融”131-132
  • 5.2.3“孔颜乐处”向“心性之学”的转变132-134
  • 5.3 范仲淹受佛禅影响的人格精神134-141
  • 5.3.1 追求和践行大乘菩萨道“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135-136
  • 5.3.2 吸收佛禅“无”之境界,诠释“有无之境”的完美统一136-139
  • 5.3.3 为后来士人树立“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139-141
  • 第6章 周敦颐与佛学141-167
  • 6.1 周敦颐与僧人的交游142-144
  • 6.2 周敦颐理学思想与佛学的联系144-158
  • 6.2.1 周敦颐著作的佛教来源考释145-149
  • 6.2.2“实理之诚”与“理事交彻”149-152
  • 6.2.3“窗前草不除”与“无心是道”152-155
  • 6.2.4“艮卦”与《法华经》155-158
  • 6.3 周敦颐受佛学影响的精神世界158-167
  • 6.3.1“明通公溥”的君子人格158-161
  • 6.3.2“孔颜乐处”的境界追求161-163
  • 6.3.3“无欲主静”的修为方法163-167
  • 第7章 二程与佛学167-188
  • 7.1 二程对佛学的双重态度167-171
  • 7.2 二程理学对佛学思想的吸收171-183
  • 7.2.1 二程“理之本体”与佛学之“理”本体论171-173
  • 7.2.2 二程对佛学心、性、情论的批判与吸收173-179
  • 7.2.3 二程受佛禅影响的“识敬存之”与“涵养须用敬”的修养工夫179-183
  • 7.3 二程受佛禅影响的精神世界183-188
  • 7.3.1 程颢浸润佛学之精神境界183-185
  • 7.3.2 程颐浸染佛学之精神气象185-188
  • 第8章 苏轼与佛学188-215
  • 8.1 苏轼与佛教的因缘188-194
  • 8.2 苏轼思想上与佛学的关联194-210
  • 8.2.1 苏轼受佛教影响的轮回说和鬼神观195-197
  • 8.2.2 圆融佛境与苏轼的“立朝大节”197-199
  • 8.2.3“平常心是道”与苏轼的“性情合一”说199-204
  • 8.2.4“精灵妙透”的完美人格204-210
  • 8.3“悟而未悟”复归儒学精神210-215
  • 结论215-219
  • 参考文献219-229
  • 致谢229-230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230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27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