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
本文关键词: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隋、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兴盛的时期,长安作为隋唐两代的国都,成为了全国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心地区,乃至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本文以隋唐佛教的发展圣地——长安城为研究范围,以佛教寺院为研究主体,将长安城的城市布局与佛寺的建制相结合,根据隋唐长安佛寺的分布特征论述隋唐长安城市布局对佛寺建制的影响以及佛教寺院对隋唐长安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的改进。 全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与佛寺分布。这部分为本论文的基础部分。首先对隋唐时期长安城的选址和布局进行论述,再通过史料搜集,归纳和总结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主要的佛教寺院,最后列出隋唐两代佛教寺院在长安城内的分布位置,绘制成图、表;并通过图、表清晰地看出隋唐长安佛寺在长安城内的分布状态,研究其分布特征。 第二部分,隋唐长安城市布局对佛寺建制的影响。通过前一部分对长安佛寺的分布特征的剖析,可以看出,隋唐长安城市布局是影响隋唐时期长安佛寺分布的主要因素。本部分主要分为四个小节来阐述:第一节,市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第二节,皇城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第三节,宫城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第四节,里坊面积对长安佛寺的影响。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证,可以得出结论:隋唐长安佛寺的分布特征正是在长安城市布局的制约下而形成的。 第三部分,佛教寺院对隋唐长安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的改进。佛寺作为佛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为佛教文化在长安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部分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佛教寺院对长安文化空间的改进,主要包括:佛教宗派的建立中心;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心;高僧汇集的宗教交流中心;佛教世俗化教育中心;市民休闲娱乐中心。以上五方面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在长安城市布局的制约下,长安城形成了多样的佛教文化空间发展区域,改进了隋唐时期长安社会文化空间的布局。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可以看出,隋唐长安城市布局影响了隋唐长安佛寺的分布;于此同时,,长安佛寺分布和发展又反作用影响于隋唐长安的社会文化空间,对长安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即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关键词】:隋唐长安 城市布局 佛寺分布 文化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K242;F299.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图表目录9-10
- 绪论10-15
- 0.1 概念及范畴10
- 0.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0-11
- 0.3 学术基础及研究现状11-13
- 0.4 研究动机及意义13-15
- 1 隋唐长安城市布局与佛寺分布15-27
- 1.1 隋唐长安城布局15-19
- 1.2 隋唐长安城佛寺分布19-27
- 2 隋唐长安城市布局对佛寺建制的影响27-34
- 2.1 市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27-28
- 2.2 皇城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28-29
- 2.3 宫城的设置对长安佛寺的影响29-31
- 2.4 里坊面积对长安佛寺的影响31-34
- 3 佛教寺院对隋唐长安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的改进34-52
- 3.1 佛教宗派祖庭的建立中心34-40
- 3.2 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心40-44
- 3.3 高僧汇集的宗教交流中心44-47
- 3.4 佛教的世俗化教育中心47-48
- 3.5 市民休闲娱乐中心48-52
- 结束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文;;古都商业史研究的新视野——《长安商业》评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1期
2 介永强;;隋唐长安佛教义林与义学风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J];中国宗教;2010年08期
4 王;《唐史论丛》第四辑中的隋唐地理专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2期
5 尉迟治平;;论隋唐长安音和洛阳音的声母系统——兼答刘广和同志[J];语言研究;1985年02期
6 王勇;延康坊记事——长安市民的世界[J];文博;2005年03期
7 郭湖生;;台城辩[J];文物;1999年05期
8 俄琼卓玛;;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力作——评周伟洲的《长安与南海诸国》[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郭声波;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J];人文杂志;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贺从容;;隋唐长安城市研究综述[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郭声波;;隋唐长安的水利[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3 郑孝燮;;保护紫禁城与保护皇城分不开[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4 王社教;;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孙晖;梁江;;“街廓”的意义[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贺从容;;唐两京城坊曲形态之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北京大学历史系 荣新江 陈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王静 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 朱玉麒;都市空间与文化:隋唐长安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朱士光 史红帅;隋唐长安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建设及其启示[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艳;陕西文物普查的两个“样本”[N];中国文物报;2009年
4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N];光明日报;2004年
5 ;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孙洋;建筑与城市不能分家[N];中华建筑报;2002年
7 冯国 许祖华;唐长安城遗址岌岌可危[N];西部时报;2004年
8 见习记者 王燕;太阳辐射或是气候变暖主因[N];西安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姗姗;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D];辽宁大学;2012年
2 杨哲;夜禁制度下的两京灵异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朱超;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陈扬;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陈瑞霞;唐代皇家功德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莫素娟;唐都长安的旅店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卜祥伟;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蒋洪彪;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清华;隋唐城池军事防御体系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佛教寺院与隋唐长安城市布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3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