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宗与隋唐文学
发布时间:2017-06-08 16:16
本文关键词:法华宗与隋唐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创立于陈隋之际的法华宗又称“天台宗”,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由于“天台宗”这一称谓本身实际上已经潜涵了相当明显的地域意味,而在历史上对文学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还应包括荆州和衡阳两大祖庭为中心的支系学理,历史上“天台宗”的称谓至中唐湛然才正式提出,之前往往称为“华宗”;另外,《法华经》思想是法华宗义理学说创造和推衍的核心依据,同时《法华经》极高的文学价值使它本身就与隋唐文学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更能直观体现法华宗与文学的因缘关系,所以论文通称该宗为“法华宗”。 佛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必须要通过彻底透入佛学核心义理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所以论文“上编”部分主要就是对法华宗思想源流、实相境界、以及《法华经》本身的文学性进行了深入发掘和思考。法华宗思想以“中道实相”学说为中心义理,表征在这种学理体系中的美学意味通过“实相境界”得以凸显,包括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界,主要体现在“一念三千”的学说之中;同体相即的圆融境界,主要体现在“三谛圆融”学说之中;亦真亦俗的日用境界,主要体现在“诸法实相”的学说之中。这三种境界为法华宗与文学的关联绾合提供了可以生发的观念依据。法华宗的心性学说认为众生一念心就圆融涵摄了“无明”与“法性”两种质性,而心体又与世间万法圆融不二,实际是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相即互融,,后来又提出“无情有性”的观念。这种心性论是对罕言性命之学的儒家学说的裨补,所以对于文人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沟通境界论与心性论的是法华宗以观心论为核心的观照方式,这种观心论强调定慧双修、止观不二,并以“一心三观”作为终极圆融的观照方式,通过对心
【关键词】:法华宗 《法华经》 隋唐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B948
【目录】:
- 前言13-19
- 一、法华宗与隋唐文学研究的回顾13-17
- 二、论文的思路及结构17-19
- 上编19-77
- 第一章 法华宗的思想蕴蓄19-50
- 第一节 法华宗的宗脉绵延19-29
- 第二节 法华宗的实相境界29-37
- 第三节 法华宗的心性观念37-43
- 第四节 法华宗的观照方式43-50
- 第二章 《法华经》的文学性50-77
- 第一节 《法华经》的版本与流传50-58
- 第二节 《法华经》的语言与文风58-68
- 第三节 《法华经》的譬喻与意象68-77
- 下编77-217
- 第三章 法华宗与隋代文学77-97
- 第一节 法华宗与隋代的宗教文化政策77-83
- 第二节 法华宗与隋代文学整合的内在理路83-89
- 第三节 隋代的法华宗文学89-97
- 第四章 法华宗与初盛唐文学97-126
- 第一节 法华宗与初盛唐文学整合的内在理路97-110
- 第二节 初盛唐时期的法华宗文学110-126
- 第五章 岑参诗歌与《法华经》126-148
-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岑参诗歌的研究126-128
- 第二节 岑参与佛教因缘的演进理路128-136
- 第三节 岑参诗歌与法华僧及《法华经》136-148
- 第六章 法华宗与中晚唐文学148-217
- 第一节 中晚唐文化框架中法华宗的盛衰消长148-164
- 第二节 法华宗与中晚唐文学整合的内在理路164-176
- 第三节 法华宗与文人文学:以柳宗元为中心176-200
- 第四节 《法华经》与中晚唐文学200-217
- 主要参考文献217-230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简介230-231
- 后记23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思敏;唐代文言小说佛教题材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法华宗与隋唐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3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