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基督教界”的“助产术”

发布时间:2017-06-09 19:21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界”的“助产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涉及神学、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但他的思想孕育和产生的深厚背景和精神底蕴是基督教神学,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以及全部著作的宗旨和核心都围绕着基督教神学,因此,本文试图在基督教神学的背景和语境中探讨他的间接沟通学说。本文认为,间接沟通是克尔凯郭尔全部生活、思想、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或风格,他的几乎全部的作品和思想本质上都是与“基督教界”深陷幻象中的人们的一种间接沟通。因此,从间接沟通的角度入手是解读他的思想的一把钥匙。他的间接沟通学说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它是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界”实施的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他的作品和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对人们进行苏格拉底式的间接的引导、警醒、启发和暗示,帮助人们去除扎根于心中的幻象,选择和占有基督教的真理。 在导论中,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选择从间接沟通的角度来解读和剖析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这个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本文探究的立足点、角度和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创新之处。本文的具体论述分六章展开。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沟通学说,概述了他对沟通的界定、沟通的要素、类型和媒介,并且着重论述了他的间接沟通的思想,对间接沟通的内涵、性质、间接沟通与直接沟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剖析,并指出生存是他的间接沟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章主要从哲学(苏格拉底和莱辛)和神学(耶稣基督)方面论述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学说的理论渊源,并且分析了他的间接沟通学说的基督教思想背景。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间接沟通是他的作品的本质特征,并对间接沟通与他的语言风格之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接下来的三章主要分析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本质,指出他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沟通。具体来说,第四章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他的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的主要特征是“把人们骗向真理”。克尔凯郭尔的美学作品和思想都具有潜在的宗教意义和目的,都是对基督教真理的一种间接沟通。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的目的是以美学生活的虚幻来警示和提醒人们从沉沦麻木中清醒过来,使他们意识到美学的幻象和虚无,从而把他们骗向基督教的真理。第五章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他的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以及丹麦基督教界中的黑格尔主义者们调和基督教和哲学
【关键词】:间接沟通 直接沟通 基督教界 助产术 苏格拉底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7
【目录】:
  • 摘要6-10
  • 导论 间接沟通:解读克尔凯郭尔的一把钥匙10-17
  • 第一章 克尔凯郭尔的沟通学说17-37
  • 第一节 沟通概论17-27
  • (一) 沟通的界定:艺术还是科学?17-19
  • (二) 沟通的要素和类型19-25
  • (三) 沟通的媒介25-27
  • 第二节 间接沟通论27-37
  • (一) 间接沟通27-31
  • (二) 间接沟通与直接沟通31-33
  • (三) 间接沟通的“阿基米德点”:生存33-37
  • 第二章 间接沟通学说的渊源和基督教思想背景37-66
  • 第一节 哲学渊源:苏格拉底和莱辛37-50
  • (一) 苏格拉底的典范37-44
  • (二) 莱辛的启示44-50
  • 第二节 神学渊源:耶稣基督50-58
  • (一) 克尔凯郭尔与基督教传统50-54
  • (二) 仿效耶稣基督54-58
  • 第三节 基督教思想背景58-66
  • (一) 自由派神学的先声:康德、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59-64
  • (二) 浪漫的信仰主义:哈曼和雅可比64-66
  • 第三章 间接沟通、作品和语言风格66-95
  • 第一节 间接沟通与克尔凯郭尔的作品66-76
  • (一) 国内外学术界对克尔凯郭尔作品的解读和诠释66-70
  • (二) 作品的分类、特征和目标70-76
  • 第二节 间接沟通与语言风格76-93
  • (一) 假名、心理学实验77-84
  • (二) 喜剧、反讽、幽默84-87
  • (三) 诗、寓言、隐喻87-93
  • 附言 间接沟通·修辞学·语言93-95
  • 第四章 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95-122
  • 第一节 “把人们骗向真理”95-101
  • (一) 基督教界是一个巨大的幻象96-98
  • (二) 瑞吉娜——缪斯女神98-101
  • 第二节 “非此即彼”和“三境界说”101-111
  • (一) “非此即彼”释义101-104
  • (二) “非此即彼”的宗教寓意104-106
  • (三) “三境界说”及其宗教寓意106-111
  • 第三节 一个新的“非此即彼”:《再现》与《恐惧与颤栗》111-117
  • (一) 再现是否可能?112-114
  • (二) 宗教对伦理的悬置114-117
  • 第四节 焦虑与罪117-122
  • (一) “焦虑是自由的眩晕”117-119
  • (二) 焦虑与罪119-122
  • 第五章 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122-148
  • 第一节 基督教与哲学122-128
  • (一) 对“基督教哲学”的批判123-126
  • (二) 基督教的“主观性”126-128
  • 第二节 主观真理论128-137
  • (一) 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129-130
  • (二) 主观真理:主观性即真理130-134
  • (三) 永恒真理:主观性即非真理134-137
  • 第三节 生存沟通论137-148
  • (一) 基督教是一种生存沟通138-143
  • (二) 双重反思143-145
  • (三) 本质的秘密与沉默145-148
  • 第六章 宗教思想的间接沟通148-173
  • 第一节 内在宗教与基督教148-154
  • (一) 内在宗教:悲怆的宗教148-151
  • (二) 基督教:辩证的(悖谬的)宗教151-154
  • 第二节 教导谈话154-161
  • (一) “教导谈话”辨析154-158
  • (二) 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实践158-161
  • 第三节 安提—克里马库斯的诗意沟通161-173
  • (一) 人的根本处境:绝望161-165
  • (二) 绝望与罪165-167
  • (三) 对基督教界的矫正性的辩护167-173
  • 结语 从“助产术”到“见证人”173-177
  • 主要参考文献177-182
  • 后记182-183
  • 论文独创性声明183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18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韶华,金桂珍;克尔凯郭尔的“个—群”对立模式与鲁迅的群众批判[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贺念;;“选择”的哲学——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3 侯慧庆;;墓碑映照下的花凋式苍凉——张爱玲小说《花凋》主人公郑川娥命运解读[J];长城;2013年02期

4 王明科;张海燕;赵斌;;现代西方文论的怨恨主题学概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孙秀昌;;西方“后形而上学”之反思——兼谈“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于凌云;;《象的失踪》中村上春树的自疗[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彭小燕;;“文学鲁迅”与“启蒙鲁迅”——“竹内鲁迅”的原型意义及其限度[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8 高继海;;克尔凯郭尔的美学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的绝望概念[J];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10 姜异新;;“讲授痛苦”,还是“承受痛苦”——鲁迅笔下的生存之路[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薛俊清;论生存活动的个体性原则[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军;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文学化”[D];山东大学;2008年

7 邹鹃薇;言志诗学与华语电影的审美倾向[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娟珍;论泰戈尔“心灵表现说”的诗学观[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3 李凰;信仰作为存在的根据与表达[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李娟;陈染的“生存镜像”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岳璐;克尔凯戈尔绝望理论的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张湘彦;“兔子四部曲”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朱厚敏;论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宗教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佳玲;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D];湘潭大学;2008年

9 林晓;论罗贝尔·布莱松电影中的罪与救赎[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怡静;恐惧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界”的“助产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36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