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

发布时间:2017-06-28 15:21

  本文关键词: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缘起理论作为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佛教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基本思想特征,与无因论、偶因论、一因论等理论根本对立。正因为缘起理论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宗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缘起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缘起的不同理解是佛教各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赖耶识缘起与其他缘起理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1)“阿赖耶识缘起”完善了原始佛教 “业感缘起”的思想,用“习气”代替了“业”,同时规定执持习气的阿赖耶识的存在,就解决了原始佛教“轮回说”与“无我论”之间的矛盾。(2)“阿赖耶识缘起”同一切有部的“实有缘起”一样追求缘起理的根基,它认为是阿赖耶识。它进一步把阿赖耶识规定为“非断非常”性,阿赖耶识与其中的种子不一不异,种子才生即灭,无间生起,所以阿赖耶识本身也是待缘的存在,这就破除了阿赖耶识的实体相。(3) “阿赖耶识缘起”同意大乘空宗“八不缘起”现象即缘起,缘起即性空的主张,并且进一步否认离识之境的存在,认为境象无非是虚妄分别所生。同时主张识体存在,,为人们的修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找到根据。 同时大乘有宗认为缘起理就在现象之中,离开现象没有缘起理。这样就驳斥了所谓“空理”为体,“现象”为用的主张。认为现象与缘起理体用一如。缘起理是在八识之间、种子与现行体现出来的四缘理。所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阿赖耶识缘起:1、八识 WP=40 之间的关系。2、现行、习气、种子之间的关系。3、唯识四缘。 有情众生各有自体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眼、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其中有情众生在没有得到解脱前,它的第七识恒是染性,称为末那识,同时他的第八识称为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这里的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所谓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具有摄藏万法种子的功用。所藏是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执藏是指被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阿赖耶识与种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阿赖耶识本身的“非断非常”性。就解决了佛教中“轮回说”与“无我说”之间的矛盾。阿赖耶识是前七识转变所依止的根本,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这种变现包括见分(能缘境相的能力)、相分(所缘的境相)。末那识恒审思虑,没有间断,但它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所以恒为染污,故此有情总是有一种自我的牵挂,这种潜藏的自我是有情流转的重要原因。末那识的存在解放了第六意识,有效地解决了“缘起”与“抉择”之间的矛盾,为有情找到了解脱的根据。第六意识与六心所都相应,对于同一境、同一受可以有不同的心所,有情的抉择就在其中。当然抉择是有限的抉择,它依然受到生起它的种子的影响,但是,正是这种有限的抉择直接决定有情在轮回中的位置。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了境识,所起待缘众多。 前七转识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现行、习气、种子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所谓现行,是指由种子变现而来的前七识及其见分、相分、性、界、地、有漏、无漏、报、非报等等。现行 WP=41 (除佛果善因为圆满和极劣无记因为无势力外)对于阿赖耶识都有熏习作用。这种作用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习气,习气成熟就是种子,种子才生即灭,转变成现行,现行又熏习阿赖耶识。所以,习气是未成熟的种子,种子是已成熟了的习气。 八识之间的关系,现行、习气、种子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归为四缘:因缘、等无见缘、所缘缘、增上缘。(1)只有现行和种子才有因缘义。种子才生即灭,能够产生与自己性、相无别的现行。现行熏习阿赖耶识,产生等流习气,能够引生与自己性、相相同的种子。(2)等无间缘指前念识对后念识的无间生起有开导,所以在此同意安慧法师关于异类识可作开导依的见解。同时,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更好说明从“无心五位”起,何以能有前六识;阿赖耶识、末那识如何能从有漏转无漏。(3)所缘之境对能缘之心、心所的生起有功用,这种关系就是所缘缘。由于大乘有宗根本否认离识之境的存在,所以所缘缘是识上相分与见分、自体八识之间的关系。(4)于其他法的生起有作用,则为增上缘。其中最为殊胜的是二十二根。所谓根是指相应法生起的必要条件,缺根就不能生起。比如人的眼睛有毛病,就没有眼识,说明他却眼根;一个人不信仰佛教,可以说他的阿赖耶识中没有无漏种子,也可以说他没有信根。 总而言之,大乘有宗提出阿赖耶识缘起理论,从而根本否认了离识之境的存在,把缘起理奠基在不断生成流变的阿赖耶识之上,避免陷入抽象的实体论;它否认八识的实体性,却承认八识的存在,就避免了陷入虚无之中;同时阿赖耶识缘起理论通过提出六识外另有第七、第八识的存在,解放了第六意识,从而解决 WP=42 了“轮回说”与“无我说”、“缘起”与“抉择”之间的矛盾,这对佛教理论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94
【目录】:
  • 内容提要3-5
  • 前言5-7
  • 一、 缘起理论的发展历程7-15
  • 1、缘起理论是佛教的理论基石7
  • 2、原始佛教的缘起理论7-10
  • 3、一切有部的“实有缘起”10-13
  • 4 、 大乘空宗的“八不缘起”13-15
  • 二、 阿赖耶识缘起的特点和内容15-37
  • 1 、阿赖耶识缘起的特点15-17
  • 2 、阿赖耶识缘起的内容17-37
  • 〈一〉 八识及其关系18-27
  • 〈二〉 现行、习气、种子27-31
  • 〈三〉 唯识四缘31-37
  • 参考资料37-39
  • 论文摘要(中文)39-43
  • 论文摘要(英文)43-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莉萍;;惟贤长老与许嘉璐先生畅谈唯识学的重要性[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2 姚彬彬;;略论废名与熊十力关于唯识“种子”义之辩[J];佛教文化;2010年02期

3 戴传江;;佛教南山律宗种子戒体说及其“摄小归大”义[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4 陈建军;;废名对进化论的反思与质疑[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彭彦琴;胡红云;;佛教禅定: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心理学探新;2011年04期

6 孙伯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金师子章云间类解》考释[J];西夏研究;2010年01期

7 刘移飞;;关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几点说明[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8 袁经文;;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思鹏;;佛教的生死观[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彭彦琴;张志芳;;“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兵;;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月澄;;“真唯识量”是典型的共比量[A];因明研究[C];1990年

5 陈强;;《新唯识论》述记[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6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7 罗p

本文编号:494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94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