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道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6:17
本文关键词:唐前道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教的寺院“道观”并非单纯的宗教建筑。它的背后凸显了特定的信徒组织形式和宗教活动形式。道观的出现,昭示了南北朝道教的重大变迁。道教从此开始放开对基层信众的控制:道士的身份由居于民间、领户治民的祭酒,变为居住在道馆中的职业神职人员;道士的收入不再依赖对道民的强制输租,而依赖自愿的供养和法事收入。这种变迁大约同时发生在五世纪中期的南、北方道教界,是陆修静和寇谦之清整天师道呼声的延续,体现了道教寻求国家化的取向。从此,道教逐渐告别了汉末以来的祭酒制传统,开始转变为以宫观制度为核心的宗教组织,并在唐代与佛教一同成为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官方宗教。由此带来的一个现象是:我们在孙恩之乱后,再也未见到有大规模的道教叛乱出现。 从这一意义上说,道观正处在中古道教变迁的中心位置。相比起成果丰硕的中古佛教寺院研究而言,关于南北朝乃至隋唐道观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本文以唐代以前的道观为研究对象,以细节考证与宏观论述相结合的形式,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 全文分为上下编。上编名为“唐前道观研究”,主要是想回答这样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什么是道观?最早的道观为何?道观为何会在那一时刻出现?道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唐代以前的道观是什么样的? 上编第一章《何谓道观?》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道教修行空间都能称为“道观”。典型的道观应是一处以天尊殿为中心的独立建筑群,其中居住着同一性别的出家道士群体。他们脱离世俗生活,常住观中,奉行各种戒律规定,进行集体的修行生活。道观并非个人的私产,而为住观道士共同所有。这种现象在许多宗教中都存在,一般称为“寺院主义”。道观出现在南北朝初期,最早的道观为陆修静的崇虚馆。道馆现象主要是在建康和吴会地区展开的。“道馆”、“道观”两词虽然互通,但“道馆”更接近其本意。“道馆”从字面意思看即是指延请道士居住的客舍。 上编第二章《道观兴起的历史背景》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在南北方的流布。在五世纪初叶,南北方的皇权得以恢复。与此相随而来的,是政府对各种游离于政权控制之外的各种势力的收拢,其中既包括流民逋逃和地方势力,亦包括宗教组织和隐逸人士。这种形势对当时的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裕的出现和刘宋的建立对于晋宋时期的道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前,他们对世俗政权极为绝望,只能寄希望于终末论的太平盛世。而刘裕的功绩以及此后的元嘉之治,则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甚至认为盛世已至,并将道教之兴寄托于新王朝之建立,积极地加入到歌颂世俗政权的行列中。但是当时的道教,无论是组织、经典还是修法,都处于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状态。特别是孙恩之乱的前车之鉴,使得道教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要求改革,尤其是要改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之下,陆修静和寇谦之分别离开了自己位于庐山和嵩山的道教修行团体,前往京师,寻求道教与政权相处的新途径。他们的意图,都不仅限于将道教置于政权的操控之下,而是试图让道教成为国家宗教。这一努力的结果即是刘宋明帝为陆修静敕立崇虚馆,而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起大道坛庙。 上编第三章《道观的兴起与“寺院主义”》通过比较宗教史的研究,指出如同基督教和佛教的“寺院主义”一样,道观也发源自山中修道者的隐修传统。北方地区的山中修道者最初独自居住在石室、窟穴中,随着隐修者的聚集,继而出现了营建馆舍的要求。在五世纪末叶,北朝最早的道观楼观就这样成立了。与北方不同,南方地区由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修道者多在山林中修建精舍居住。同时由于南方有着崇尚隐逸并为隐士建馆的风气,最终发展出道馆林立的局面。随着道馆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天师道道士开始入山修行,天师道的祭酒制度逐渐为道观制度所取代。 上编第四章《南北朝道观的概况》整理出南北朝道馆明确可考者计88所,其中南朝计59所,北朝8所,隋代20所,另有存疑者36所。南北朝时期的道馆主要集中于江东地区,在长江中游的荆、湘、江地区和北方长安附近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南朝五分之三以上的道馆坐落于山林之中。隋代的道观则主要位于大兴城。南朝道馆以斋堂为中心,而隋唐的道观则以天尊殿为中心。道馆的主要成员为馆主及其弟子。道馆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外部的赞助、农业生产和法事收入。南朝道馆中的法事活动并没有体现出严格的派系划分,既包括天师道传统的章奏、朝仪,也有灵宝斋仪和讲经等活动。周、隋时期的道观中,道教对义理、经典的重视以及佛、道两教的竞争更为突出。 本文下编名为“唐前道观辑考”,旨在对唐代以前的道观进行较彻底地勾稽工作,试图在提供一份较为完备的唐前道观的名单的同时,尽量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考证。其主体是按时代分章的《南朝道馆辑考》、《北朝道馆辑考》和《隋代道观辑考》,每一馆(观)为一条,每条有简要的解题,其下再附以考证。对于没有前代证据支持的宋以后文献所载道观,则列入“存疑道馆”。除此之外,还有一章《九锡真人三茅君碑)考释》专门处理这件载有近百条道馆道士题名的梁碑的碑阴问题,证明了此碑碑阴的范围和所载103名道士和道馆信息的真实性,并对碑阴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名词进行疏释,发现了南朝道教存在邑义组织的证据。
【关键词】:南北朝 隋代 道馆 道观 寺院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57;K242
【目录】:
- 目录4-6
- CONTENTS6-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3
- 绪论13-33
- 一、选题旨趣13-16
- 二、研究综述16-27
- 三、问题点及论文架构27-28
- 四、主要材料来源28-33
- 上编:唐前道观研究33-149
- 第一章 何谓道观?34-42
- 一、典型的道观34-36
- 二、最早的道观36-38
- 三、“道馆”与“道观”38-41
- 小结41-42
- 第二章 道观兴起的历史背景42-88
- 一、天师道的流布42-57
- 二、晋宋政权与道教57-66
- 三、五世纪的道教改革66-76
- 四、南朝崇虚馆的建立76-80
- 五、大道坛庙与崇虚寺80-86
- 小结86-88
- 第三章 道观的兴起与“寺院主义”88-111
- 一、比较宗教史中的“寺院主义”89-92
- 二、入山修行与道观的出现92-101
- 三、天师道教团的入山修行101-109
- 小结109-111
- 第四章 南北朝道观的概况111-147
- 一、南北朝道馆的统计111-117
- 二、道馆的布局与设施117-125
- 三、道馆的人员构成125-130
- 四、道馆的经济来源与法事活动130-138
- 小结138-147
- 结语:道观与中古道教的变迁147-149
- 下编:唐前道观辑考149-254
- 第一章 《九锡真人三茅君碑》考释150-168
- 一、碑文作者150-153
- 二、碑文结构153-154
- 三、碑阴的判定154-158
- 四、碑阴中的道士和道馆158-159
- 五、碑阴中其他称号159-168
- 第二章 南朝道馆辑考168-219
- 一、刘宋道馆168-179
- 二、南齐道馆179-194
- 三、梁代道馆194-206
- 四、陈代道馆206-209
- 五、时代不详209-211
- 六、存疑道馆211-219
- 第三章 北朝道馆辑考219-234
- 一、北魏道馆219-227
- 二、北周道馆227-234
- 第四章 隋代道观辑考234-254
- 一、西京道观234-245
- 二、地方道观245-254
- 附录:道观音序索引254-257
- 参考文献257-270
- 后记270-2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272-27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总斌;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2年04期
3 姜生;道教治观考[J];中国道教;2001年03期
4 刘永明;;盛唐时期敦煌的道观问题——兼论经戒传授盟文中的题名方式[J];敦煌学辑刊;2006年04期
5 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6 王惠民;;敦煌所见经巾的形制、用途与实物[J];敦煌研究;2012年03期
7 马德;敦煌遗书莫高窟岁首燃灯文辑识[J];敦煌研究;1997年03期
8 赵益;三张“二十四治”与东晋南方道教“静室”之关系[J];东南文化;2001年11期
9 易西兵;;广州出土南朝龚韬买地券考[J];东南文化;2006年04期
10 李蓉;茅蓬考释[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本文关键词:唐前道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9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