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4:12

  本文关键词: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僧肇般若认知的理论,是在对鸠摩罗什新译经、论理解和对六家七宗般若学思想进行评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僧肇提出的由“无知”达到“般若之知"来展现他对般若学的重大发展。在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哲学认知和佛教认知角度,探讨僧肇“无知与般若”的哲学意义。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主要集中在“道"或关于“性与天道”的追寻上,佛教哲学则已经超出这个范围,开始探寻解脱生死、觉悟成佛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认为最高智慧的理解和诠释。 僧肇对般若认知的诠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切入:一,僧肇对般若认知的界定,也就是对“知”、“知无”、“无知”这三个概念的界定,同时分析了这些概念与真谛、般若的关系。二,僧肇认知的过程,是由“知”到“知无”到“无知”。这实质上涉及了《般若无知论》与《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之间的联系。三,通过“无知"等概念,对“诸法实相"、“无所执取”等命题再进一步认识。 僧肇上述思想对汉地佛教教义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拓展方面主要围绕“中道观"展开,发挥方面主要围绕“般若鉴照”展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认识论思想的发展也有影响。 僧肇的般若认知方式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其落入相对论、轻视外物环境等局限中。
【关键词】:《般若无知论》 无知 般若 真谛 中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3
  • 第一章 “无知与般若”关系的认识论意义13-15
  • 第二章 从无知到般若:僧肇对般若之知的诠释15-36
  • 第一节 以“真谛”观之的认知界定15-21
  • 一、“惑取之知”的“知”16-17
  • 二、“有知可无”、“真谛之无”的“知无”17-18
  • 三、“一切知”、“穷幽之鉴”和“圣神之所会”的“无知”18-19
  • 四、真谛与般若的含义及其关系19-21
  • 第二节 无知—知—知无—无知的认知过程21-33
  • 一、无知到知:万物不迁21-24
  • 二、知到知无:万物为空24-27
  • 三、知无到无知:般若为何27-33
  • 第三节 对僧肇“无知”的再认识33-36
  • 一、“去惑显真”:对“诸法实相”的再认识34
  • 二、“不取而知”:对“无知无为”的再认识34-36
  • 第三章 僧肇对汉地认知方法的拓展及对后世的影响36-39
  • 一、对“中道观”中国化的开拓36-37
  • 二、对般若“鉴照”功能的发挥37-39
  • 结语 对僧肇认知方式的反思39-41
  • 附录1:近年对僧肇思想研究的概述41-49
  • 一、基于比较学的研究41-43
  • 二、基于僧肇“空”观的研究43-44
  • 三、基于僧肇中观的研究44
  • 四、基于《肇论》或僧肇思想研究的论文44-46
  • 五、基于《肇论》或僧肇思想研究的专著46-49
  • 附录2:《肇论研究》目录扫描49-52
  • 附录3:《肇论研究》目录翻译52-53
  • 参考文献53-55
  • 后记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姝;僧肇佛学中的庄学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08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b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