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5:11

  本文关键词: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末佛教界形成一种统合经、律、论、禅、净的的热潮,在这种包容一切思想的影响下,明末佛教界在教内有“禅净一致”、“禅教一致”,在教外则融摄儒、道于佛教,向外扩张,借儒扬佛。憨山所处的晚明时期,也是以参禅和念佛为主要修行法门的时代,更是一个积极会通禅净的时代,对憨山大师而言,“唯心净土”思想正是沟通两者的重要础石。憨山的三教融合思想主张“教三道一”,即宗教为儒、释、道三家,但道理是一个一“二圣之学,与佛相须而为用”。憨山的思想旨在打通教内教外的种种藩篱,其根本原理就在于此“一心”之内,他以“一心”为贯穿三教关系的价值判断,认为三教之异是在唯一“真心”的融摄之下的缘起变现。憨山整合三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识观,唯心识观是作为晚明融合思想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观法,是“真心随缘”的思想与《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的结合运用。憨山的思想以“融合”为主要特征,且实修与经教相结合,可说是憨山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晚明之际,憨山更多的考虑的是佛教思想的入世性、可行性,所以憨山在讨论佛教经典的同时,把视野投向三教融合的广阔领域,向往一种可解决现实忧虑的文化精神。憨山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结在三教融合的现实层面,以一句众所周知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来评判三教,三教的功能在憨山眼里而言是整体的统一,三教之间即可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间,也可逍遥于精神境界自成气象,在现实之间游离于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这是憨山为明末的现实问题给出的最佳答案。这篇论文的核心就在于讨论憨山融合三教的方法、义理、以及价值判断。憨山对三教的价值判断无疑是被广大世人所接受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晚明之际才有大批的文人居士,出入于佛老,给佛教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在判教立场上,天台宗对于中国儒道二教的安顿上,在于承认儒道二家为世间法,可视为佛陀教法中的一环。但天台智者大师最终仍判定佛教为“非毕竟之治”,仍然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憨山的论法较传统哲学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将儒道与佛学作明显的区分,以“凡夫著欲,二乘离欲,菩萨不断贪欲”模糊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憨山的判教重点放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的修行次第上,认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为成佛的必经之段,舍人乘无以至天乘、乃至菩萨乘、佛乘。憨山的判教把儒道二家纳入其中,认为儒道亦属佛教体系内的近修阶位。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以《观老庄影响论》最具代表性,在这篇论中,憨山继承宗密的判教方法,判三教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憨山更从教内经典《楞严》、《华严》、《法华》诸经来印证,以经证教,支持自己的判教系统。从判教立场而言,憨山判教的视角不是平等的看待三教,而是以佛教视角来检点儒道二家思想。憨山的会通以承认三教教法之不同为前提,主要从三教之“心”识观念的不同来分判三教,如此一来,三教之间的差异虽在,但所重视者都在于改变人的内心,期望人能觉悟自己本有之心性。
【关键词】:憨山德清 唯心识观 一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一、 选题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5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明末佛教发展特色17-42
  • 第一节 明代佛教发展概况17-21
  • 第二节 明末佛教的融合特色21-36
  • 一、 云栖埦宏的融合思想22-27
  • 二、 紫柏真可的融合思想27-31
  • 三、 匛益智旭的融合思想31-36
  • 第三节 佛教与阳明心学的关联36-42
  • 一、 阳明心学与佛教之关联37-40
  • 二、 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之异40-42
  • 第二章 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略述42-68
  • 第一节 憨山大师三教合一因缘44-50
  • 一、 憨山大师的佛家因缘44-46
  • 二、 憨山的儒、道因缘46-48
  • 三、 憨山的伦理孝亲观48-50
  • 第二节 憨山佛学思想略述50-68
  • 一、 禅学思想50-59
  • 二、 憨山大师与《起信论》59-64
  • 三、 唯识思想64-68
  • 第三章 憨山大师的教内融合思想68-85
  • 第一节 憨山大师的判教思想68-76
  • 一、 判教68-69
  • 二、 憨山之判教69-71
  • 三、 唯一真心71-76
  • 第二节 融合性相76-80
  • 第三节 融合禅净80-85
  • 第四章 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85-115
  • 第一节 三教同源86-91
  • 一、 三教同“心”86-89
  • 二、 三教之“体”、“用”同89-91
  • 第二节 三教异流91-110
  • 一、 华严行布以论教乘92-97
  • 二、 “唯心识观”以论宗趣97-106
  • 三、 楞严止观以论工夫106-110
  • 第三节 结论110-115
  • 一、 以经判教113
  • 二、 以“唯心识观”分判诸教113
  • 三、 以工夫分判三教113-115
  • 第五章 憨山以佛解儒思想115-134
  • 第一节 《春秋左氏心法》115-118
  • 第二节 《大学纲目决疑》118-134
  • 一、 儒家的大学118-119
  • 二、 憨山之“大学”、“大人”119-120
  • 三、 《大学》心体论120-122
  • 四、 善、恶之辨122-128
  • 五、 《大学》工夫论128-134
  • 第六章 憨山以佛解道思想134-150
  • 第一节 明代道教发展概况134-135
  • 第二节 《憨山绪言》135-138
  • 第三节 《老子道德经解》138-146
  • 一、 以《楞严经》阐述“道体”139-141
  • 二、 虚静无为141-143
  • 三、 以工夫论解读《老子》143-146
  • 第四节 结论146-150
  • 参考文献150-154
  • 致谢154-15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邦秀;试比较大学英语教学中AM、GTM及CLTA三教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06期

2 代立勇;;“三教”之间的不完全竞争[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3 王晓明;莫道晚霞近黄昏,桃李满园笑春风——上海地区实验动物科技界主持庆贺刘瑞三教授80华诞[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0年02期

4 孔德;张三丰《天口篇》注释[J];武当;2004年01期

5 樵夫;;刚丙庙与三教庵[J];红楼梦学刊;1981年01期

6 翟文;“三城会”女子万米决战后三教头评点爱徒[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6年01期

7 殷晓亮;三教圣境 观音堂[J];文物世界;2000年03期

8 ;恒山悬空寺,高悬半空的“三教合一”[J];中华手工;2006年05期

9 陈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J];河北学刊;1991年03期

10 李艳君;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与杨十三教授[J];探索与求是;199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纲;;三教哲学要义与现代生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肖忠生;;“三一教”创立者林兆恩[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马楚坚;;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对三教合一的追求[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4 黄夏年;;佛教在历史上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与现代意义[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郑文;;原本不迷 解而益迷——与李安纲商榷[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殷显春;;梁武帝与佛教[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安纲;;美猴王为何西游?[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唐吉思;;蒙古族地区佛教发展的特点及基本趋向[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新军;黄立芳;;从道教看现代心理治疗[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攀升;;五台山旅游资源优势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张国栋;三教育 三保障 三促进[N];中国航天报;2005年

2 闫孟祥;宋代士人的三教观念[N];光明日报;2010年

3 程胜利;三教“和谐” 荟萃嵩山[N];郑州日报;2009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口口爱心井涌动致富水[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阁 本报通讯员 张翼飞;西三教搞活花市有高招[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6 通讯员 胡贵军;山村展新姿[N];汉中日报;2006年

7 本报通讯员 庄新明 吕彩英 武长江;北三教湾的笑声[N];济宁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方成 实习记者 荀晓晓;经营有道 熊市获利[N];中国花卉报;2005年

9 赵建强 本报记者 冯晓荣;隔山隔水不隔情[N];陕西日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孙阁 张翼飞;诚信经营 促进产销[N];中国花卉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鲍希福;三教本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梁红仙;思想与政治之间: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佟波;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8 刘伟;十七世纪中叶之前汉民族和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品格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开玮;本源一心,,所异者嶀[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郑治文;文明对话与中国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万勇;中储石家庄东三教仓库现代物流管理方式的实践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4 屈晓;唐代北方佛教寺名源流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伟;西夏与北宋佛教政策和管理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6 邵钢锋;北朝佛教释游略论[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沈伟;越南丁陈时期“佛教—法律文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8 崔丽霞;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超群;试论佛教对南朝旅游的促进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508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