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农耕的退场

发布时间:2017-08-16 13:25

  本文关键词:农耕的退场


  更多相关文章: 庙会 庙会文化 文化变迁


【摘要】:庙会是从古代的宗庙祭祀和诸侯合会以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历经汉唐宋时期,明清进一步完善发展,近代商贸功能突出,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以及庙会上商品交易的内容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标记。 在传统庙会上,人们为了满足现实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所进行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比如说其中的商品交换,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一些特点,而其中举办的文艺活动,更多地是为了舒缓广大劳作者疲惫的身心,其中也包含有教化的内容,这都是从保持一方安定的角度出发的。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子。 到了商品经济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但是信仰的力量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在逐渐减弱,,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很多人是不相信有神灵的存在。但是庙会在近几年来依旧表现了很兴盛的势头。庙会的基础是信仰,在现当代信仰在逐步弱化,而庙会的势头依旧强劲,就是由于庙会的经济职能在当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过去到庙会首先是烧香拜佛,求得神灵庇佑,获得精神的满足。但如今人们去庙会更多的是旅游观光、度假,他们将庙会作为了一种传统的旅游资源。 河南各地丰富多彩的庙会,自形成以来,就扎根中原文化沃土,从城市到农村,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而中岳庙位于儒释道三教汇聚的登封,文化积淀深厚,中岳庙会在嵩山地区影响广泛,信徒众多,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因此,选择研究中岳庙会的文化变迁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论文结构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传统中岳庙会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介绍了中岳庙会的起源与形成,对中岳庙的神灵类别进行了重新构化,并探讨分析庙会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以神灵代表景观,一草一木,都有着信仰的烙印。 第二部分:庙会的现代转型。以1949年到1979年和1980年到2008年这两个时间段为准,分别从庙会活动内容、庙会组织者、庙会参与者和庙会上交易商品这四个方面的变化来比较分析这两个阶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庙会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庙会的文化产业化。积极探究了中岳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提出了对现当代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思考以及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部分:结语。
【关键词】:庙会 庙会文化 文化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92.24;B9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4
  • 一 选题缘由10
  • 二 研究方法及意义10-11
  • 三 学术史回顾11-14
  • (一) 国内学者对庙会文化的研究11-13
  • (二) 国外学者对庙会文化研究13-14
  • 第二章 传统中岳庙会与农耕文化14-28
  • 第一节 中岳庙会的起源与形成14-20
  • 第二节 神灵类别20-23
  • 第三节 庙会与农耕文化23-28
  • 第三章 庙会的现代转型28-42
  • 第一节 1949-1979 的中岳庙会28-37
  • (一) 庙会活动内容的转变28-32
  • (二) 庙会参与主体的转变32-35
  • (三) 庙会组织者的转变35-36
  • (四) 庙会上买卖商品的转变36-37
  • 第二节 1980-2008 的中岳庙会37-42
  • (一) 庙会活动内容的转变37-38
  • (二) 庙会参与主体的转变38-39
  • (三) 庙会组织者的转变39-40
  • (四) 庙会上买卖商品的转变40-42
  • 第四章 庙会文化的产业化42-46
  • 第一节 中岳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42-44
  • 第二节 关于中岳庙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思考44-46
  • (一) 强化庙会文化资源产业化意识44
  • (二) 挖掘文化底蕴,体现民俗内涵44-45
  • (三) 加强创新,传承与发展并重45-46
  • 第五章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冯尔康;;清代乾隆时期扬州人的引领时尚——建设文化教育休憩城的历史启示[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5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陶欣;吴涛;;基于瘦西湖独特的带状水系造园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7 王伟;冯保荣;;论“洛书”智慧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8 卢燕;吴薇;;扬州园林假山与植物配置方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9 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说与历史文献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朱凌明;;园林假山的意境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海波;;两淮盐商与清代文教事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王雪萍;;论扬州盐商的儒贾性[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萍;王永林;;浅谈扬州的菊花栽培历史与菊文化[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2002—2006)[C];2002年

5 许晓青;赵智聪;;基于文化类型的扬州滨水空间发展研究——以小秦淮河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贾s

本文编号:683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683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