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陆西星三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21:42

  本文关键词:陆西星三教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陆西星 阴阳互藏 性命双修 三教合一


【摘要】: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因地位而纷争,因纷争而融合。及至唐宋之后,不论在理论深度还是组织体系上,三教都渐次成熟。有明一代,融合之音更盛。这一时期,三教融合思想并不仅仅局限在学理上的相互论证和阐发,而且还作为一种深入民间、通向世俗的宣教方式在民间社会得以普及,而道教内丹思想也多借助于三教融合之音而广泛传播。 陆西星祖述钟吕内丹道,宗承南宗双修派丹法,主张阴阳双修,以其系统的丹法理论,肇开内丹东派,对明代中叶以后的内丹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同时,陆西星从内丹哲学的视野出发,将儒佛思想融摄到内丹学中,开创了内丹学史上三教融合的一缕新风。 陆西星三教思想之缘起虽渊源颇深,但与其个人经历和现实条件息息相关。我们认为,陆西星基于现实主义取向的主导性思潮和内丹学的实践性要求,在他的思想中从而表现出了三教互释、多元并取的纷杂性,可以说,这也是对宋明时期三教圆融和宗教世俗化趋势的归流和附和。 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陆西星思想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四章内容,在第一章中,介绍陆西星的生平与著述,梳理他原儒、还道、近佛的传奇经历。第二章是关于陆西星三教思想的外缘探析,本章分为历史性考察和共时性考察两个部分,历史性考察中对于三教关系的历史渊源以及道教世俗化的发展态势略作梳理,共时性考察中详细分析了陆西星所处年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从而揭示陆西星三教思想的成因。第三章以《方壶外史》丛编为研究史料,通过介绍陆西星内丹思想体系中阴阳、性命两大核心范畴,从而挖掘内丹语境中的三教内容。第四章以《老子玄览》、《南华副墨》为研究史料,分析了陆西星老庄思想的内丹归旨和三教特色。第五章以《封神演义》为依托,通过情节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观照出陆西星三教思想创造性的发挥和显化。通过这三章的介绍,大体阐发了陆西星的三教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而全面考察三教视域下陆氏道教思想的融合特色。第六章则主要探讨了陆西星三教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陆西星的三教思想是明代三教融合思潮在道教体系中的独特呈现,同时也是道教世俗性要求的应有之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要性的归纳和总结。 本文力图通过研究陆西星的三教思想来考察其内丹思想的特色,同时又将陆西星的思想研究,放置在明代道教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巨大背景下,借此考察明清时期三教融合的思想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陆西星道教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对于明代道教思想发展有个更深层次的把握。
【关键词】:陆西星 阴阳互藏 性命双修 三教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2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论8-10
  • 第一章 陆西星其人其书10-16
  • 第一节 生平10-14
  • 一、原儒10-11
  • 二、还道11-12
  • 三、亲佛12-14
  • 第二节 著作14-16
  • 第二章 陆西星三教思想之外缘16-23
  • 第一节 陆西星三教思想之历时性考察16-20
  • 一、三教融合之历史溯源16-18
  • 二、宗教世俗化的多元呈现及吕祖信仰18-20
  • 第二节 陆西星三教思想之共时性考察20-22
  • 一、明代三教融合的社会根源20
  • 二、明代三教融合的政治条件20-22
  • 小结22-23
  • 第三章 三教证丹——《方壶外史》之丹道诠释23-36
  • 第一节 阴阳论——陆西星的丹道易学思想23-29
  • 一、阴阳互藏——丹道易学之基23-26
  • 二、取坎添离——阴阳双修之径26-28
  • 三、尊阳贱阴——修道证道之果28-29
  • 第二节 性命论——三教互释的内丹心性思想29-34
  • 一、性命何解30
  • 二、性命不二30-32
  • 三、心性炼养32-34
  • 小结34-36
  • 第四章 老庄新解——《老子玄览》、《南华副墨》之三教融摄36-47
  • 第一节 老学观——援儒佛以参道证道36-41
  • 一、真常之道36-39
  • 二、以丹解老39-41
  • 第二节 庄学观——佛道解庄的阐释指向41-45
  • 一、以佛释道42-44
  • 二、佛道证丹44-45
  • 小结45-47
  • 第五章 三教一家——《封神演义》之三教面面观47-54
  • 第一节 气运(气数)、劫运与天命47-50
  • 第二节 仁义、忠孝与天道50-52
  • 小结52-54
  • 第六章 陆西星三教思想的特点及影响54-58
  • 第一节 陆西星三教思想的特点54-55
  • 第二节 陆西星三教思想的影响55-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2
  • 后记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思平;;韩愈《师说》儒佛道三教思想交融探微[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2 燕艳;和彦确;郝云峰;;刘秉忠的诗歌理论[J];山花;2011年14期

3 史怀刚;;以易摄佛:马一浮易学思想探析[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4 李金坤;;“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金广;陆西星三教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游佳敏;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丽丽;江盈科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王素芬;刘秉忠的儒、释、道思想与诗歌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5 曹刚华;《太平广记》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子房;赵贞吉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7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07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0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