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散居居住形式与回族宗教仪式的强化

发布时间:2017-09-23 23:28

  本文关键词:散居居住形式与回族宗教仪式的强化


  更多相关文章: 仪式化宗教表达 生活化宗教表达 散居 聚居


【摘要】:本文通过现象层面的直观问题:“为何去清真寺礼拜的人都是散居回族穆斯林,而聚居回族穆斯林都不去礼拜?”回答理论层面的问题:“社区形式对伊斯兰教在城市回族穆斯林社会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回应由世俗化命题引发的对宗教衰落现象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回族聚居区和与其相邻的散居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了回族穆斯林在宗教仪式和生活中的宗教表达。从迪尔凯姆的视角出发,将事物分为神圣与凡俗两个部分,信仰与宗教表达是神圣事物内在和外在的体现。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宗教表达分为两个部分,探讨生活化宗教表达和仪式化宗教表达在两个不同群体中的侧重,并认为两种表达相辅相成,会对彼此的频率产生影响。在第一章绪论中,笔者介绍了问题的源起、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并在此章中进行了文献综述,讨论了关于宗教发展趋势的研究。它首次出现在经典世俗化理论中,此后有学者就此提出了质疑与批驳。对于经典世俗化理论产生了三种观点,分别是:完全否定世俗化的以理性选择为模型的宗教市场理论、对世俗化进行重新定义并将其发展的新世俗化理论、和将世俗化作为一个命题纳入全球视野中的,比较不同社会中宗教、政治、文化的多元互动关系的多元宗教观点。第二章中,本文讨论了回族穆斯林的仪式化宗教表达,通过对礼拜仪式和葬礼仪式的分析和两类人群的不同表现,分别回应了从宗教和世俗角度上讲,散居回族穆斯林为何进行礼拜?为何要在清真寺完成所有的禳解仪式?第三章讨论了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化宗教表达,通过对禁忌、装饰、社区集市、共同制作清真食品、聚餐拜访、服饰、语言等生活方面的考察,指出其中的宗教表达并分析了两类人群的不同行为。解释了从宗教和世俗两个角度上聚居回族穆斯林为何不进行礼拜?第四章重点回应“社区形式对伊斯兰教在城市回族穆斯林社会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总结了文章主要内容:宗教表达是宗教信仰的外在体现,宗教表达可分为仪式化宗教表达和生活化宗教表达。聚居回族林穆斯林不礼拜行为不是宗教衰落的表现,而是采用了不同的宗教表达方式。城市发展是一个从聚居发展到散居的过程,在城市中宗教表达也会慢慢由生活化表达演变为仪式化表达,散居居住形式对宗教仪式有强化的作用。最后一章结合散居居住形式与宗教仪式的强化问题进行了拓展。本章从城市社会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规划新型城区时也应留意清真寺的修建,它可以为散居城市穆斯林提供进行社会整合的场域与空间。同时企业家也可投资于清真寺周边的服务设施,建成完整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区域,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清真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宗教场域,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留意清真寺的建设,并发展周边的民族经济。
【关键词】:仪式化宗教表达 生活化宗教表达 散居 聚居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68;TU984.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问题的提出11
  • 1.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设计12-18
  • 1.2.1 研究视角: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实12-13
  • 1.2.2 理论框架:仪式化与生活化的宗教表达13-15
  • 1.2.3 研究方法15-17
  • 1.2.4 研究对象17-18
  • 1.3 文献综述:宗教会衰落吗?18-27
  • 1.3.1 伊斯兰教信仰体系19-20
  • 1.3.2 经典世俗化理论:衰落、分化、私人化20
  • 1.3.3 国外研究对世俗化理论的质疑20-24
  • 1.3.3.1 新世俗化理论21-22
  • 1.3.3.2 宗教市场理论22-23
  • 1.3.3.3 多元宗教观点23
  • 1.3.3.4 其它的观点23-24
  • 1.3.4 国内研究对世俗化理论的质疑24-25
  • 1.3.5 总结与创新点25-27
  • 第2章 回族穆斯林的仪式化宗教表达27-45
  • 2.1 礼拜仪式28-36
  • 2.1.1 散居与聚居回族穆斯林在礼拜仪式中的行为差异28-30
  • 2.1.2 礼拜仪式中的宗教表达——宗教层面上散居群体礼拜原因30-31
  • 2.1.3 散居群体在礼拜后的互动——世俗层面的散居礼拜原因31-34
  • 2.1.3.1 散居回族穆斯林在清真寺建立社交网络31-32
  • 2.1.3.2 散居回族穆斯林利用在清真寺建立的社交网络获得情感支持32-33
  • 2.1.3.3 散居回族穆斯林利用在清真寺建立的社交网络建立社会资本33-34
  • 2.1.3.4 散居回族穆斯林利用在清真寺建立的社交网络获取信息知识,建立子群体34
  • 2.1.4 聚居回族穆斯林不礼拜并不是不信仰伊斯兰教34-36
  • 2.2 葬礼仪式36-45
  • 2.2.1 散居与聚居回族穆斯林在葬礼仪式中的行为差异36-38
  • 2.2.2 葬礼仪式中的宗教表达——宗教层面上遵循仪式原因38-41
  • 2.2.3 葬礼仪式中的宗教表达——世俗层面上遵循仪式原因41-43
  • 2.2.3.1 散居回族穆斯林需要通过清真寺的帮助完成仪式41-42
  • 2.2.3.2 严格遵循葬礼仪式是对社会网络关系的保护、强化与继承42-43
  • 2.2.4 聚居回族穆斯林不强化葬礼仪式非不信奉伊斯兰教的表现43-45
  • 第3章 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化宗教表达45-61
  • 3.1 禁忌46-48
  • 3.1.1 禁忌中的宗教表达46-47
  • 3.1.2 散居与聚居回族践行禁忌的行为差异47-48
  • 3.2 装饰48-51
  • 3.2.1 装饰中的宗教表达49-50
  • 3.2.2 散居与聚居回族穆斯林在装饰行为上的差异50-51
  • 3.3 头饰51-53
  • 3.3.1 头饰中的宗教表达51-52
  • 3.3.2 散居与聚居回族穆斯林的头饰差异52-53
  • 3.4 语言53-54
  • 3.4.1 语言中的宗教表达53
  • 3.4.2 散居与聚居回族穆斯林的语言差异53-54
  • 3.5 以开斋节为例的社区集体活动54-61
  • 3.5.1 开斋节中的宗教表达55
  • 3.5.2 参与集市时的行为差异55-56
  • 3.5.3 共同制作食品时的行为差异56-58
  • 3.5.4 聚餐、拜访时的行为差异58-61
  • 第4章 居住形式与宗教变迁61-67
  • 4.1 聚居居住形式可满足人们生活化宗教表达需求62-63
  • 4.2 散居居住形式对仪式化宗教表达的强化63-64
  • 4.3 北京城市人口空间变化趋势64-67
  • 第5章 讨论:清真寺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67-71
  • 5.1 清真寺可吸引当地穆斯林居民,提高社区的安全性67-68
  • 5.2 清真寺吸引经营者,为个体和城市带来经济效益68-69
  • 5.3 清真寺可吸引外来人口,,为城市带来活力69-70
  • 5.4 政府主导与个人投资兼顾的清真寺区域发展70-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 1——访谈提纲77-79
  • 附录 2——访谈对象79-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81-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惠萍;试论回族的宗教性与世俗性[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平;;西北地区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系统[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桥健太郎;;回族穆斯林在拱北尔曼里的商业活动——以宁夏洪岗子拱北为例[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丁俊;;回族穆斯林对中国的阿拉伯语教育事业的贡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马平;;当代回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取向[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明光熙;姚继德;;《滇缅边境邦隆回教百年沧桑见闻录》校注[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马平;;伊斯兰教的“中正”、“中和”思想对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影响[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兴华;;回商、回商文化与回族文化[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砺;贵州回族穆斯林参与新农村建设调查[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唐荣尧;回族穆斯林的一段“救红”壮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马利强;回族穆斯林婚俗趣谈[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记者 丁建峰 赵婵莉;宁夏首个回族穆斯林人口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N];华兴时报;2009年

5 马利强;穆斯林的茶文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唐荣尧;伊宁回族穆斯林印迹[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唐荣尧;在伊犁创建新家园[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马利强;回族穆斯林的交际礼仪[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夏榆;西海固,生活着一群祥和的穆斯林[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穆群森;阆中穆斯林见闻[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景天依;散居居住形式与回族宗教仪式的强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2 马丽静;回族穆斯林捐赠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晶;回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统一刑法典之间的协调问题初探[D];吉林大学;2012年

4 陈荣荣;边界与超越边界——武昌起义街回族穆斯林生计方式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

5 刘斐;宗教背景下穆斯林经济活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虎丽平;当代云南穆斯林女学的文化传承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08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08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5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