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 苏斌原.doc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szh187166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 苏斌原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苏斌原,冼德庆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以下新趋向:第一,自认为信教的学生人数比例逐渐上升:第二,信仰的盲目性;第三,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等。本文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成因进行了探析,认为大学生求知欲较强、追求新事物等个性特点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宗教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下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宗教的接纳与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是引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三大心理成因。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没的专门人才,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成才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脚步。而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种种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宗教组织也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中来;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容易接收获取各类信息,以上种种均影响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我们对广东省内18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据调查对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作一分析。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并比较了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方面的数据与论文,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以下新趋向:第一,近年来大学生自认为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在不断上升,尽管这些自认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未必个个都是坚定的宗教信仰者,但他们对宗教认同的倾向性却是非常明显的,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向。针对这一特点,希望可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关注与思考,引发这一现象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高校应如何应对这一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大学生宗教信仰有一定的盲目性,坚定的宗教信仰者不多。一般来说,坚定的宗教信仰者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承认信仰宗教:2、明确信仰何种宗教;3、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4、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但从我们凋研的数据来看,多数学生对宗教知识了解不多,极少数人经常上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在“你对宗教知识了解的程度”这一问题上,表示“非常了解”的大学生仅为1.4%,表示“基本了解”的比例为11.6%,合计仅为13%。调查还显示多数学生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始人的生平与事迹并不了解,例如对释迦牟尼、耶稣的生平与事迹表示“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学生比例合计也均不足13%,而对穆罕默德生平与事迹表示“非常了解”利“基本了解”的比例则更低,合汁仅为5.7%。调查数据还显示只有不到8%的学生阅读过如《约翰福音》、《新约福音》、《马太福音》、《般若经》、《波斯古经》、《古兰经》等宗教的经典文献。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那些自称信教的学生可能不一定真的有确定的宗教信仰,是个坚定的宗教信仰者或某教派的虔诚教徒,只是对某个宗教比较感兴趣或认同感较高而己。在“你是否经常去宗教场所?”问题上,表示“经常去”的学生比例为0.9%,“定期去”的比较为2.8%,“偶尔去”的比例为62.9%,“没去过”的比例为33.4%。而在“你去宗教场所的目的是”这一问题上,只有2.0%的学生是“做宗教仪式”,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观光或祈福或兼而有之。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经常出入宗教场所,更极少参加宗教仪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可能没有达到信仰的程度。第三,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所谓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1]本次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宗教,存在着较明显的宗教暧昧现象。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一些宗教观点。例如:在对“上帝创造了世界。”这一观点的问答中,表示“赞成”的学生比例为5.1%,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为17.2%,合计为22.3%。在“万物皆有灵魂,形灭而灵魂不灭。”观点上这一比例合计为46.0%:在“善恶皆有报应,生死均有轮回。”观点这一比例合计为52.7%;在“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由天命发生,未来的一切都由天命预先安排。”观点上这一比例合计为24.8%。以上几组数据表明,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上帝创世”、“灵魂不灭”、“生此轮回”和“宿命论”等的观点缺乏趋于认同或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的态度,在当代大学生中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探析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人数比例逐渐上升、信仰的盲目性、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等新的趋向。形成这些新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引起的冲突、有宗教文化本身的影响、有大学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影响等等,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需求出发,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综合地说,大学生宗教信仰之所以呈现以上的三大新趋向,主要有以下三大心理成因:第一,大学生求知欲较强、追求新事物等个性特点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黄金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受到媒体或家庭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出于对宗教的神秘感、好奇心,他们很容易会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在我们与信教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宗教时更多是出自对宗教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更带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思。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人文风情在吸引着我国大学生。而在西方国家,宗教生活是国民生活甚至是国家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督教中的《圣经》,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不但具有较深的哲理性,而且有较强的文学性与通俗性,更容易引起我国大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许多大学生认为,了解西方文化应该先从了解《圣经》开始。第二,宗教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有益于心理健康,例如Ellison(1991)发现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个体报告较高的自尊、更多的个人幸福感和较少的来自苦难生活经历的消极后果。当今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纯粹的象牙塔,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剧烈的竞争:学业成绩、各类评优、考研就业等等,当代大学生面对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情感或家庭经济困难等种种压力,就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心理困扰,会有孤独感、挫败感、失落感、焦虑感和无力感等。此时,他们必须进行心理调适,释放压力、宣泄负性情绪才能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宗教的出现正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宗教通过因果报应的企盼、对彼岸价值的推崇、对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对万能的神诉说内心的烦恼,宣泄各种负性情绪。来缓解心理冲突,平衡原先失衡的心理状态,起了一定的心理调节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弗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9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