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泥质区短柱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本文关键词:黄东海泥质区短柱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黄东海 泥质区 短柱状沉积物 环境磁学 粒度 ~(210)Pb比活度 沉积环境
【摘要】:黄东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大陆与西太平洋边缘岛弧之间.是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世界性大河长江与黄河在此入海,携带了大量沉积物在此沉积。在其复杂的海洋动力系统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这些泥质区中蕴含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对于揭示海底环境变化和探测海洋资源,探讨人类活动、海洋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黄东海陆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和浙闽沿岸泥质区的188个短柱状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磁学参数和210Pb测年参数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归纳了各个参数的垂向变化与横向特征,分析了黄东海泥质区短柱状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类型、磁性矿物的磁畴信息与磁性矿物含量情况。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物磁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得到主要认识如下:1、对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表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和浙闽沿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均主要以粉砂为主,其中值粒径介于0.005-0.013mm之间,分选系数较高,分选性较差。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与浙闽沿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多以负偏为主,平均粒径粗于中值粒径,细颗粒物质较多,峰态中等,近常态。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的沉积物多为正偏,平均粒径细于中值粒径,粗颗粒物质较多。峰态很窄,主要粒径突出。3个泥质区的水动力条件都较弱,沉积环境稳定。2、对研究区沉积物的磁学分析表明:3个泥质区短柱状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垂向差异不大,其磁性矿物类型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其磁性矿物的晶粒均以单畴和准单畴为主,但浙闽沿岸泥质区的沉积物磁畴较大,多畴颗粒和超顺磁颗粒含量较多。3个泥质区的磁性矿物富集程度自北向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的磁性矿物含量大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而小于浙闽沿岸泥质区。3个泥质区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与沉积物的粒度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关系不大。3、对研究区沉积物的21oPb比活度测年表明: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速率为0.12~0.14 cm/yr.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的沉积速率为0.3 cm/yr。浙闽沿岸泥质区南部沉积速率为0.46 cm/yr3个泥质区沉积物的210Pb比活度与深度的线性关系良好,210Pb比活度在该区域随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型衰减,这表明该区域的沉积环境稳定,沉积作用连续。4、对研究区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3个泥质区的沉积环境都较为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弱。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物来源主要以黄河物质为主: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的沉积物来源既有黄河物质又有长江物质。浙闽沿岸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物质。沉积物物源差异是其磁性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黄东海 泥质区 短柱状沉积物 环境磁学 粒度 ~(210)Pb比活度 沉积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0 前言12-19
- 0.1 研究意义12-13
- 0.2 研究现状13-16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0.3 环境磁学简介及其在黄东海沉积物中的应用16-18
- 0.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思路18-19
- 1 研究区域概况19-27
- 1.1 黄海概况19-23
- 1.1.1 黄海的地理概况19
- 1.1.2 黄海的构造特征19-20
- 1.1.3 黄海的气候特征20-21
- 1.1.4 黄海的水文及环流特征21-22
- 1.1.5 黄海的底质特征22-23
- 1.2 东海概况23-27
- 1.2.1 东海的地理概况23
- 1.2.2 东海的构造特征23-24
- 1.2.3 东海的气候特征24-25
- 1.2.4 东海的水文及环流特征25
- 1.2.5 东海的底质特征25-27
-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27-31
- 2.1 样品来源27-29
- 2.2 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29-31
- 2.2.1 粒度测试29
- 2.2.2 环境磁学测试29-30
- 2.2.3 ~(210)Pb比活度测量30-31
- 3 沉积物的粒度实验结果与分析31-39
- 3.1 海洋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方法31-33
- 3.2 粒度分析的标准33-34
- 3.3 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34-39
- 4 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39-57
- 4.1 磁学参数及其表征意义39-41
- 4.2 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类型41-44
- 4.3 沉积物磁性矿物的晶粒特征44-47
- 4.4 研究区磁性矿物的富集程度47-48
- 4.5 5根柱状样磁性特征的垂向特征48-52
- 4.6 沉积物磁性特征与粒度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关系52-56
- 4.7 小结56-57
- 5 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与沉积环境57-70
- 5.1 沉积物的~(210)Pb比活度测量结果与分析57-61
- 5.1.1 沉积物~(210)Pb比活度测量的方法57-59
- 5.1.2 研究区沉积物的~(210)Pb比活度特征59-61
- 5.2 黄东海泥质区沉积物的磁学特征探讨61-64
- 5.3 沉积物磁学特征与沉积环境64-67
- 5.4 研究区近260年来的磁性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67-69
- 5.5 小结69-70
- 6 结论70-71
- 参考文献71-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桂海,Jame M.Brooks;三维全扫描荧光法探讨长江口邻近陆架有机沉积物来源[J];沉积学报;1989年01期
2 周开胜;孟翊;刘苍字;洪雪晴;;长江口北支潮流沙体沉积物来源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谢东风;高抒;潘存鸿;唐子文;;杭州湾沉积物宏观输运的数值模拟[J];泥沙研究;2012年03期
4 张毅;江苏省海岸沉积物来源及其矿物特征[J];海洋科学;1990年04期
5 俞立中,张卫国;沉积物来源组成定量分析的磁诊断模型[J];科学通报;1998年19期
6 杨树珍 ,李青滨;东海调查沉积物柱状取样获得重大突破[J];海洋信息;1998年06期
7 郑国兴,史君贤,陈忠元,胡锡钢;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细菌与沉积物相互关系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6期
8 杨作升;王海成;乔淑卿;;黄河与长江入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与湖沼;2009年06期
9 胡邦琦;李军;李国刚;赵京涛;宋维宇;;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物源识别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6期
10 卢博;海底浅层沉积物声速与物理性质[J];科学通报;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惠艳;史长义;马生明;胡树起;;珠江口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6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颜彬;陈亮;李团结;;雷州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华华;赤道北太平洋粘土沉积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冯旭文;长江口百年来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在沉积物中的记录[D];浙江大学;2009年
3 易文利;有机质对磷素在沉积物—水—沉水植物间迁移转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宋国栋;黄东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黄德坤;基于核素示踪的长江口、东海和海南东部近海泥沙的沉降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婧;毛乌素沙地灌丛沙丘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环境意义[D];山西大学;2015年
2 路敏;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刘萌;黄东海泥质区短柱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朱炳德;黄海及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周晓霞;黄河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常见矿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识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徐林梅;乳山湾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李万超;东海泥质区沉积物部分化学成分的组成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吴丹丹;长江口沉积物碳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来源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李超;四国海盆岩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王蓓;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1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06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