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油田胡307-新46区延9、延10油藏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胡尖山油田胡307-新46区延9、延10油藏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胡尖山油田 延9 延10储层 构造 沉积相 储层特征 地质建模
【摘要】:近些年,胡尖山油田胡307—新46区延9、延10层位勘探开发前景良好,但在勘探开发当中同样遇到了种种问题,例如油藏边部油井压力保持水平低;油藏东部自然产能开发,油井产量下降快等,针对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急需开展胡307—新46区油藏描述和合理技术政策研究工作,而精细的地质研究和高精度的地质模型又是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探索的必要前提。此次研究当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各种测试资料等,对胡307—新46区延9、延10储层展开精细油藏描述,选择合适本区的Petrel建模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研究结果表明:1)胡307—新46区延9、延10油藏各小层顶面构造整体形态为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局部形成起伏较小,近北东一南西向的鼻状隆起;2)研究区延10期发育辫状河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河道砂坝,底部滞留、洪泛平原等3种微相类型;延9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漫沼泽微相,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洼地局部发育;3)研究区延9、延10储层岩性主要以灰色、灰褐色中一粗粒、粗.中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少量为岩屑质石英砂岩,主要粒径为0.25~1.1mm;4)研究区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晶间孔等,其中粒间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长石溶孔次之,岩屑溶孔和晶间孔对储层储集能力贡献不大;5)研究区储层整体物性相对较好,为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为典型的构造-岩性油气藏;6)胡307-新46区延9、延10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整体属于中等偏均质。根据以上地质研究成果,应用Petrel软件建立了胡尖山油田胡307—新46区延9、延10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准确直观地展示了研究区延9、延10储层的地质特征,为后期开展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准确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同时,为研究区制定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提供牢靠地质基础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丁彦心;;基于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的矿山三维地质模型修正方法[J];测绘工程;2014年02期
2 明镜;;基于钻孔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5期
3 禹东方;陈学习;;三维地质模型的交互可视化实现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11期
4 陈立生;桓冠仁;郭尚平;;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图形显示及其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年03期
5 傅国康,赵荣椿;三维地质模型的分形学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6 孙振明;毛善君;祁和刚;李仲学;李梅;;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4年05期
7 许茂林;王凯;周裕利;;某矿山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J];四川建筑;2010年06期
8 曹代勇,王占刚;三维地质模型特殊可视化操作的实现[J];煤炭学报;2004年04期
9 赵越;李军辉;;三维地质模型在门头沟新城建设规划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城市地质;2010年04期
10 魏嘉;唐杰;武港山;张杨;;三维地质模型海量数据组织和可视化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春才;;水电工程三维地质模型及可视化分析系统[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良峰;;三维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杨芳;原松;;基于OpenGL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设计和实现[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志田;科学勘探为原油稳产打头阵[N];中国石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军强;水电工程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及分析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超;基于OSG实现多核异构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杨蒙;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与更新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3 王佩雨;依兰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力;胡尖山油田胡307-新46区延9、延10油藏地质特征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杨耀红;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6 詹林;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车磊;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瑞;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交互系统[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文武;基于产状推演的地质建模方法与软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安立伟;济南泉域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本文编号:1158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15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