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交往的哲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11 16:41
本文关键词:虚拟交往的哲学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交往社交网络现实交往
【摘要】:虚拟交往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往形式正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虚拟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形式;而对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青少年而言,虚拟交往俨然替代了现实交往成为最重要的交往形式。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Web 3.0时代社交网络技术的继续推进,虚拟交往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然而,在虚拟交往日益普遍化的同时,其亦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虚拟交往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基于虚拟交往的现状,结合交往的内涵,从交往的目的出发归纳出虚拟交往了引发的三类问题:以确定性丧失和认知能力退化为代表的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冲突;以现实交往的疏离与虚拟交往的沉溺、交往频率的提升与交往关系的浅薄、交往节奏的加速与交往焦虑的加深为主的三重人际悖论;以信任问题和安全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失范。为了保障虚拟交往中个体自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深入、良好的社会互动的形成,要求从内在维度和外维度提升虚拟交往:既要加强交往主体内在的自律,坚持慎独原则、适度原则、责任原则和无害原则;又要加强交往过程中外在的他律,提升关键技术、增强行业自律、加强法律引导。系统地说,本文围绕虚拟交往所引发的问题,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虚拟交往概念的论述以及发展历程的梳理,此章为后文批判虚拟交往带来的问题提供理论和现象层面的参考维度;第二章是虚拟交往的特点辨析,此章为后文虚拟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阐明了原因;第三章则是对虚拟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批判,这是全文的中心;第四章是对虚拟交往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这是对第三章问题的回应。具体地说,每章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虚拟交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论述。在第一节中对虚拟交往概念进行了澄清:首先通过分析交往和虚拟的含义,提出了互联网技术语境下生成的虚拟交往即是指虚拟空间中的一切交往行为,具体地说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语言或行为能力的主体利用网络为媒介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交流互动,以达成理解与共识,从而实现交往主体的发展以及交往关系的建构,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互动”;其次通过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对比分析、与网络交往的类比分析来进一步辨析虚拟交往的内涵。在第二节中对虚拟交往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指出虚拟交往经历了以内容为本的web1.0阶段的交往、以个人为中心的web 2.0阶段的交往、以关系为主的w eb 3.0阶段的交往。在各阶段的比较分析中指出只有到了web 3.0阶段,虚拟交往才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交往图景才发生了真正地变革;而当下的虚拟交往正处于web 3.0阶段。本章对虚拟交往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当下现状进行论述,是后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是对虚拟交往的特点的论述。通过与传统交往进行比较,从交往的四个方面出发,得出虚拟交往这一'新兴交往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交往主体具有隐匿性,表现为虚拟交往既是“去身体化”的交往,又是“身份缺席”的交往;第二,交往场域具有超时空性,表现为交往时间的超现实性与交往空间的超地域性;第三,交往过程具有想象性,表现为交往对象的想象性与交往内容的想象性;第四,交往模式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表现为与现实交往中呈现出的马太效应相对的权威消解。这些特点为后文论述虚拟交往易引发的问题埋下了伏笔。第三章是对虚拟交往引发的问题进行总结。本章从交往的三个目的维度一一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个体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培育、社会良性互动的实现一一来进行批判。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虚拟交往导致了以确定性缺失和认知能力退化为代表的主体性冲突。确定性缺失表现为主体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展示中易自我迷失,同时在线上线下的多重角色地切换中易发生混乱;而认知能力的退化则表现为虚拟交往中信息的冗余与超载使得真正知识的匮乏,交往中趋向于浏览式阅读使得更高层次的能力之知的缺乏。其次,从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来看,虚拟交往引发了一系列的人际悖论:就不同交往形式来看,对虚拟交往愈加沉溺的同时,对现实交往却不断疏离;就虚拟交往的过程来看,交往频率提升的同时交往关系却呈现出浅薄化的倾向一一日益脆弱化和同质化;就虚拟交往的状态来看,交往节奏在加快的同时,交往焦虑却在不断加深。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虚拟交往造成了以信任问题和安全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失范:信任问题表现在虚拟交往对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特殊信任的挑战和对以第三方通约工具为基础的普遍信任的挑战;安全问题表现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个人隐私的暴露、以虚假信息传播和不良信息泛滥为代表的信息的污染。本章对虚拟交往问题的系统论述,这是全文的中心。第四章是针对虚拟交往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解决建议。针对虚拟交往中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交往中自律的不足与他律的缺失,从内在之维与外在之维提出解决建议。从内在之维,要加强交往主体的自我提升,坚持慎独原则、适度原则、责任原则和无害原则;从外在之维,要积极营造交往环境,倡导从专业角度提升关键技术、从行业角度增强行业自律、从政府角度加强法律引导。总之,通过对虚拟交往这样一个流变中的新兴现象的论述,本文希望增强人们对虚拟交往的批判意识,使得当下沉浸于虚拟交往中的主体能真正地享受虚拟交往,避免为物所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世友;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齐鲁学刊;2004年05期
2 何坚石;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05年02期
3 赵晓红,安维复;网络社会:一种共享的交往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0期
4 王欢;祝阳;;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习近平;[N];人民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172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17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