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北黄海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1-18 07:25

  本文关键词:近百年来北黄海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标志物 北黄海 浮游植物生产力 种群结构


【摘要】: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可有效重建古海洋环境、古生态变化的有机地化指标已在世界多个海区得到验证和应用。目前,已有研究者将脂肪烃、脂肪酸、多环芳烃、甾醇、直链醇、烯酮等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我国边缘海,利用生物标志物研究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种群结构、陆源物质输入及海水表层温度(SST),但是在北黄海和渤海的应用还不多。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黄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我国开展生态环境观测的工作仅有几十年的历史,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百年尺度甚至更长历史时期黄海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北黄海长时间尺度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记录进行重建,为研究区域性环境演变提供数据支持。本论文选取北黄海西南部的三个沉积物柱状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海源和陆源生物标志物含量,得到近百年来北黄海研究海域海源和陆源生物标志物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掌握百年尺度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的演变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初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210Pb定年结果表明:B24和B25岩芯的210pb垂向分布符合“衰变-平衡”的两段模式,指示了近百年来稳定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较均一的沉积速率:而BF01站位的210Pb垂向分布则符合“混合-衰变-平衡”的三段模式,反映了该岩芯上部沉积物的混合、扰动,这是由强的水动力条件所致。(2)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C37长链烯酮等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记录显示,北黄海1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上升趋势,近60年来尤为明显,这与近百年来增强的东亚冬季风导致的陆源输入增加和海水混合程度加强有密切关系,大气沉降也是影响北黄海浮游植物生产力水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3)1960年以来,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B25和B24站位变化趋势不同。对于B25站位,1960-1990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人类活动引起的北黄海Si营养盐减少、N/P比增加是导致该时期种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1990年之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这与北黄海SST的降低及营养盐结构的改变有关。对于B24站位,1960-1990年,颗石藻比例上升、硅藻比例下降,这与黄海暖流的增强有关;1990年之后,颗石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该时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控制因素可能已转变为高陆源物质输入带来的高营养盐,在高营养盐条件下,甲藻和硅藻比颗石藻更具有竞争优势。(4)空间分布上,B24站位颗石藻相对比例较B25和BF01明显较高,可能是受黄海暖流带来的温暖高盐大洋水和高丰度颗石藻所致,B25站位则更多地受到了低温低盐沿岸流的影响,BF01站位因其低水深和强的沿岸流作用,颗石藻相对比例最低。时间变化上,1960年后B24和B25站位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B24站位受黄海暖流余脉影响较强,颗石藻相对比例的增长反映了黄海暖流是该站位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的控制因素;B25站位更多地受到沿岸流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盐结构变化是该站位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控制因素,表现为硅藻和甲藻相对比例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新,庄志雄;基因组时代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2 黄忠;;生物标志物的蛋白组学研究-高通量质谱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叶细标,倪为民,傅华;分子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4 丁竹红,谢标,王晓蓉;生物标志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5期

5 李培军,熊先哲,杨桂芬,刘宛,许华夏,台培东;动物生物标志物在土壤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6 赵红梅;盛敏杰;于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7 侯宏卫;张小涛;熊巍;唐纲岭;胡清源;;苯并[a]芘生物标志物3-羟基苯并[a]芘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2年32期

8 范月蕾;陈大明;于建荣;;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J];生命的化学;2013年03期

9 庄志雄,张桥;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年03期

10 陈建平;邓春萍;宋孚庆;张大江;;用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混合原油油源的数学模型[J];地球化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平;邓春萍;宋孚庆;张大江;;应用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混合原油油源的数学模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有机污染的早期预警研究进展[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3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5 谢鑫友;;新技术在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英文)[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马t,

本文编号:1199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199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