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稳定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稳定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六倍体油菜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 染色体行为 非整倍体
【摘要】:多倍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推动高等植物进化的重要力量。多倍化通常导致即刻形成新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为进化提供了新的遗传材料。尽管多倍体基因组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在多倍体形成初期染色体遗传稳定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较模糊。本文利用多个重复序列(5SrDNA、45SrDNA、CentBr1、CentBr2、pBrSTR)和2个BAC克隆(KBrH092N24和BNIH 123L05)作为混合探针,结合连续两次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人工培育新型六倍体油菜(AnAnArArCnCn)S0及其自交后代S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进行了精确识别,以了解人工培育六倍体油菜染色体遗传及后代的稳定性。目前得到结果如下:(1)经鉴定证实S0染色体加倍成功,为含有完整染色体的人工培育六倍体。对S0减数分裂中期Ⅰ和后期Ⅰ的染色体进行精确识别,发现以下异常现象:a中期Ⅰ的染色体除形成二价体之外,还存在大量多价体和单价体;b在后期Ⅰ,染色体出现分离错误和提前分离的现象。通过对染色体的配对方式和错误分离进行统计,证实了染色体不稳定(错分离)存在热点和冷点,并且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影响后期染色体错分离。(2)对32株S1代个体的染色体精确识别,发现存在大量非整倍体(29株,90.62%),同时筛选出3株染色体稳定遗传的个体。此外在S1个体中还存在染色体重排。通过染色体拷贝数改变的统计,发现S1个体基因组不稳定受So减数分裂异常的影响。通过本研究,我们探讨了人工培育六倍体染色体遗传规律,了解人工培育六倍体后代基因组结构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稳定性,同时筛选出染色体稳定遗传的个体,有望应用于多倍体育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65.4;Q9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望;施富超;王东玮;彭丽;葛刚;孙宝腾;;多倍体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16年04期
2 宋灿;刘少军;肖军;何伟国;周毅;覃钦博;张纯;刘筠;;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2年03期
3 李娜;杨涛;;我国油菜籽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2009年02期
4 代西梅,黄群策;植物多倍体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何余堂,陈宝元,傅廷栋,李殿荣,涂金星;白菜型油菜在中国的起源与进化[J];遗传学报;2003年11期
6 向凤宁,夏光敏,陈惠民;小麦与燕麦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2年04期
7 谢兆辉,牟春红,王彬,吴先军,汪旭东;植物多倍化及在育种上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03期
8 余舜武,张端品,宋运淳;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新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年03期
9 朱莉,李汝刚,伍晓明,伍宁丰,范云六,钱秀珍;我国部分白菜型油菜RAPD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1998年02期
10 刘后利;几种芸薹属油菜的起源和进化[J];作物学报;198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雷;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异源六倍体的创建及利用[D];西南大学;2016年
2 郭一鸣;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文雁成;中国甘蓝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演化规律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吴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多倍体杨桃(Averrhoa carambola L.)新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62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6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