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多样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腹毛类纤毛虫 形态学 细胞发生学 分子系统学 SSU rRNA
【摘要】:纤毛虫是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腹毛类纤毛虫广泛存在于各类土壤中,种类繁多,是环境变化的优良指示生物,在土壤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工作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等手段,辅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自陕西和贵州等地土壤样品中的腹毛类纤毛虫开展了现代意义上的分类学研究。对部分形态信息缺失的种类补充了活体形态、纤毛图式及细胞发生等信息;对新发现种构建了基于SSU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树,并结合形态学信息对其系统地位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形态学方面描述和建立了2个新属(后尖毛虫属和简口虫属)和4个新种(贵州伪尾柱虫、多毛棘毛虫、柔软后尖毛虫和西安简口虫)。同时,对6个已知种:弗氏半杯柱虫、颗粒巴库虫、穴居棘毛虫、卷曲贪食单小核虫、近缘殖口虫和敏捷拟片尾虫进行了补充描述,并与相近种进行了对比。2个新属的定义如下:(1)后尖毛虫属:虫体柔软;波动膜呈澳纤虫式;腹面棘毛共计17根,且横棘毛恒为4根。左右各1列缘棘毛。背触毛为典型尖毛虫模式。(2)简口虫属:皮膜柔软;波动膜退化(或消失);腹面共18根棘毛,横棘毛呈两组排布。左右缘棘毛各1列。背触毛呈典型尖毛虫模式。4个新种的形态学特征如下:(1)贵州伪尾柱虫:长椭圆形,皮膜柔软,活体大小约240×70μm。平均有63片小膜。无色球状皮层颗粒。伸缩泡位于虫体左侧。额棘毛12 16根,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中腹棘毛对约17对,横棘毛5 7根。左缘棘毛3 4列,右缘棘毛恒为2列。背触毛6或7列。大核26 40枚,小核2 5枚。(2)多毛棘毛虫:虫体椭圆形,较硬。活体大小110 180×45 75μm。口围带小膜约35片。无皮层颗粒。伸缩泡位于虫体左侧。腹面棘毛共计19 21根:额棘毛3根,口棘毛1根,前腹棘毛5根,口后腹棘毛4 5根,横前棘毛2根,横棘毛通常4根(4 5根),左右各1列缘棘毛列。背触毛6列,尾棘毛3根。大核4 5枚,小核约4枚。(3)柔软后尖毛虫:长椭圆形,末端略尖,活体大小95 145×30 60μm,具黄色皮层颗粒。伸缩泡位于虫体左侧。大核2枚,小核1 3枚。26 34片小膜组成口围带。波动膜呈澳纤虫式。腹面棘毛恒为17根。左右缘棘毛各1列。背触毛6列,尾棘毛3根。(4)西安简口虫:虫体长椭圆形,背腹扁平。活体大小85 130×30 50μm。胞质透明,无皮层颗粒。伸缩泡位于虫体左侧。大核2枚,小核2枚。口围带由24 32片小膜组成。腹面棘毛共计18根。左右缘棘毛各1列。背触毛6列,尾棘毛3根。2.细胞发生学方面(1)揭示了多毛棘毛虫的细胞发生过程,其腹面棘毛的发生模式为:1:2:3:3:5(6):5(6)型,即本种第V列和第VI列额-腹-横棘毛原基分别比本属其它种多产生1 2根棘毛,这一独特的属内发生特征,为多毛棘毛虫新种的确立提供了依据。(2)描述了贵州伪尾柱虫细胞重组的两个时期,新种的重组特征与伪尾柱虫属的重组特征一致,验证了该属重组过程的保守性。(3)卷曲贪食单小核虫的第3列背触毛在发生过程中断裂,这与本属其它种的发生特征相一致。3.系统学方面测定了贵州伪尾柱虫、多毛棘毛虫、柔软后尖毛虫和西安简口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其系统发育地位:(1)伪尾柱虫属系单源发生,但伪尾柱虫科是非单源发生的。(2)本研究所选的棘毛虫属的7个种分落在5个不同的分枝,多毛棘毛虫与四棘毛棘毛虫的亲缘关系最近。(3)柔软后尖毛虫与管膜虫、澳纤虫及新伪角毛虫聚为一枝,他们的腹面纤毛排列并不一致,但都具背缘触毛列,作者推测背部特征在腹毛类的分类中可能占更大的比重。(4)分子结果显示,西安简口虫与棘尾亚科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根据形态学特征判断,它又具备尖毛亚科的主要特征(皮膜柔软),故其亚科地位待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59.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佳枚;马洪钢;邵晨;;变藓棘毛虫的形态学重描述及细胞发生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2期
2 顾福康,张作人;一种游仆虫棘毛基部纤维的形态及其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9年02期
3 王重刚;Amphisiell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4 张作人,庞延斌,邹士法;尾柱虫(Urostyla cristata)的形态发生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2年01期
5 张作人,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实验再生[J];动物学研究;1982年03期
6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4年02期
7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5年01期
8 刘小意,金立培;念珠伪角毛虫的形态学及形态发生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3期
9 耿月妹,邹士法,张作人;易动瘦尾虫的形态和核器二分裂过程[J];动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10 赵鸿;;动物功夫秀[J];大自然;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瘦尾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有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龚骏;宋微波;胡晓钟;马洪刚;林晓凤;季道德;;玻氏全列虫(Holosticha bradburyae n.sp.)的形态学和纤毛图式[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侯连生;沈锡祺;;Parastylonychi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金立培;金华中;;尖毛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王艳坤;付海燕;王文敬;邱子健;史新柏;;七种腹毛类纤毛虫缘棘毛毛基纤维的比较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7 高巍;史磊;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8 鲍小娟;冯玲玲;倪兵;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其利;不同生理状态下土壤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俐琼;腹毛目纤毛虫的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姜佳枚;腹毛类纤毛虫分类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邵晨;纤毛虫重要类群的细胞发生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樊阳波;腹毛亚纲及游仆亚纲纤毛虫的形态学、个体发育与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博;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与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2 和莹莹;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潘莹;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与个体发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娄慧玲;魏氏拟尾柱虫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钦;纤毛虫纳米比亚殖口虫的细胞形态及其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玉红;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高巍;两种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其组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余齐耀;纤毛虫瘦尾虫细胞的直接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素娟;三类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娜;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皮层微管和胞质胞器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6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6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