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海底峡谷识别方法构建与峡谷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南海北部海底峡谷识别方法构建与峡谷特征分析
【摘要】: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地貌中常见的大型水下地貌单元,常发育于大陆边缘的大陆架中部以及坡折带,以浅而深的长条或分叉的凹陷斜坡地形为主要特征,其横剖面通常呈U型和V型,峡谷口常出现海底扇地形,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和其他颗粒沉积物由陆地向深海输送到重要通道。海底峡谷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的特殊性,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南海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构建研究区海底峡谷的识别方法,分析研究区海底峡谷分布与形态特征,并建立南海北部陆坡区海底峡谷识别判定标准。结果对于识别分析南海海底峡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区位于南海北部陆坡区E114.5°~120.5°、N19°~22.7°,水深20m~4000m范围内,水深和地貌类型变化较大,发育有众多海底峡谷、海脊、海底洼地、断层等地貌单元。本文主要研究是构建基于人工监督的海底峡谷自动识别方法。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源水深数据构建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根据海底峡谷的几何形态特征和物理特性对其进行识别研究,构建峡谷识别的指标及其阈值,以此为基础对识别出的海底峡谷的形态参数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以下结论:(1)对比分析已有资料与方法,构建一种人工监督下自动识别海底峡谷的技术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其进行分步处理,能较为准确的自动提取海底峡谷地形特征线-谷底中轴线以及峡谷谷壁,从而识别出海底峡谷。与已有峡谷的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在数据在密度足够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2)对比三种不同格网精度DEM数据海底峡谷的识别效果。其中格网精度为1km的DEM数据对峡谷长度大于150km、平均峡谷宽度大于5km,峡谷最大下切深度大于300m的大型海底峡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格网精度为500m的DEM数据对峡谷长度大于50km,平均峡谷宽度大于3.5km,峡谷最大下切深度大于250m的峡谷识别效果较好;而格网精度为50m的DEM数据可较好的识别出长度大于30km,峡谷宽度大于1km,最大下切深度大于200m的峡谷。(3)共识别出研究区的34条海底峡谷。根据研究区海底峡谷头部地貌位置划分,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31条(峡谷头部止于陆坡),陆架-陆坡峡谷3条(峡谷头部切割到陆架)。根据研究区海底峡谷平面形态划分,陆坡峡谷中直线型海底峡谷24条,树枝型海底峡谷7条;陆架-陆坡峡谷中直线型海底峡谷2条,蛇曲型海底峡谷1条。(4)依据研究海底峡谷形态分布与特征,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区海底峡谷的识别与判定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73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1期
2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3 张金标;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属新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2期
4 杨国峰,滕成业,邓创旦;南海北部台湾浅滩一带浮游动物数学模型的初探[J];生态学报;1982年02期
5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6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7 林晓能;南海北部偏北大风的分析预报[J];海洋预报;1989年02期
8 阎志广;;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植物及其分布[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9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10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扬;南海北部环流和陆架陷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李友开;内孤立波反射与相互作用实验及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于博;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能量和水体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吴兴;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栾坤祥;南海北部海底峡谷识别方法构建与峡谷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7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10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本文编号:1271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7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