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沉积特征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沉积特征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信江盆地周田组 沉积特征 石膏 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发育一套石膏和泥岩互层沉积,沉积岩中的某些特征元素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其最大影响因素为物源,在沉积过程和成岩作用中保持独立,在风化阶段、沉积物的形成阶段及沉积后作用阶段其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通过研究沉积岩中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硫同位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本文通过对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野外观察,及对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对周田组的沉积环境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的石膏可以作为古气候的良好指示剂,反映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古气候类型为干热型,且蒸发作用较强。(2)研究区钙质结核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反映了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为一个开放性的湖泊沉积环境且这一时期的植被以C4植物类型为主。(3)研究区样品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水介质环境为咸水,其湖泊沉积时的气温较温暖;且研究区围岩主要形成于水体分层不强的缺氧环境。(4)由微量元素Rb/Sr、Th/U、Zr/Th、Sc/Cr比值特征和利用La-Th-Sc、Th-Co-Zr/10判别图可以得出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石膏及围岩源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及大洋岛弧构造背景;盐类物质与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边缘剥蚀区母岩风化的产物(5)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石膏不仅能够在一定深度的且水体平静的环境下形成,也可以在蒸发作用强烈的浅水环境中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1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广金;福州盆地形成与发展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2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3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4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5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6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7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8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9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10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吉云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9 赵阳慧;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盆地构型及其形成演化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0 张海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钱劲;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8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9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