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12-20 14:16

  本文关键词: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长江下切古河谷 残渣态地球化学元素 长江 黄河 全新世 重矿物 物源


【摘要】:河口地区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区域,它除了是其自身流域泥沙的聚集地之外,也是流域泥沙向海输送以及海域泥沙向陆输送的通道。早-中全新世随着海平面快速上升,强劲的海洋动力携带的海域泥沙至长江河口地区的贡献需要加以考虑,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详细展开。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对于了解长江入海泥沙的历史变化特征、全新世早-中期河口地貌建造及演化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评估未来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河口-三角洲的演化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建立长江和黄河地球化学元素和重矿物物源指标判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长江河口区4个全新世钻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以及重矿物特征,探讨长江河口区全新世时期的物源演化,并揭示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河口区的影响及其输运机制。考虑到海洋动力携带泥沙的粒级,本文主要分析了细颗粒残渣态沉积物(4 μm)的地球化学元素,长江沉积物中Ti,Ba、Zr、V、Cr、Ni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黄河,其中,在4μm粒级的沉积物中,黄河样品中Ti元素含量范围为4050-4650mg/kg,Ba元素为 442-486.5 mg/kg,Zr元素为 131-162mg/kg,V元素为 114-121 mg/kg,Cr元素为92-94mg/kg,Ni元素为18.5-22mg/kg。长江样品中Ti元素含量范围为6620-7520mg/kg,Ba元素为 610-670mg/kg,Zr元素为 173-193mg/kg,V元素为 148-157 mg/kg,Cr元素为107-115 mg/kg,Ni元素为27-32 mg/kg,黄河中Ti元素含量约为长江的60%-70%,Ba、Ni、V含量约为长江的70%-80%,Zr、Cr含量约为长江的80%-90%,并据此建立了物源识别体系。此外,粒度以及预处理方法对黄河、长江现代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有明显的影响,将其作为判源参照时需要加以考虑。两条河流粗颗粒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方面也存着差异,长江特征重矿物为榍石,成熟度(ZTR)更高,而黄河流域的特征矿物有磷灰石、石榴子石,ATI和GZI指数更高。长江河口钻孔细颗粒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粗颗粒重矿物结果显示,全新世早期(12.0-10.0 cal.kyrBP),该区泥沙为长江来源,这一时期由于海平面上升的顶托,下切古河谷为潮汐河流环境,长江入海泥沙在此溯源堆积;10.0-7.0 cal.kyrBP期间,下切古河谷中泥沙为长江、黄河混源,此时长江河口为强潮河口湾,推测沿岸流以及潮流将汇入南黄海的黄河泥沙携带至长江下切古河谷并沉积下来;之后,长江河口区泥沙又呈现以长江来源为主导,推测黄河北归渤海后,黄河泥沙对该区影响迅速减弱,且海平面稳定后长江三角洲的向海进积使得该区完全被长江泥沙主导。早-中全新世时期,利用端元模型计算得出长江下切古河谷细颗粒沉积物中(4 μm)黄河泥沙的贡献可达30-60%,这与早-中全新世海平面控制下的长江河口地貌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海平面上升,长江河口岸线的不断后退,沿岸流及潮流整体向陆地方向深入,受黄河泥沙影响的区域也随之向陆扩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34.632;P34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亚,汪美华,谢强,于澎涛,刘鸿雁,崔海亭;泥河湾盆地东部中全新世晚期的干/冷干事件与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2 陈发虎,吴薇,朱艳,J.A.Holmes,D.B.Madsen,金明,C.G.Oviatt;阿拉善高原中全新世干旱事件的湖泊记录研究[J];科学通报;2004年01期

3 杨达源;;论中全新世的一次海面下落[J];黄渤海海洋;1988年01期

4 于革,柯贤坤;从2003年加拿大第四纪与地貌大会看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3年15期

5 徐方建;李安春;万世明;刘建国;王宏娜;周菲凡;;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3期

6 崔建新;周尚哲;;河北及京津地区早中全新世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环境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4期

7 尹怀宁;关于小兴安岭东段沼泽形成问题[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年02期

8 吉云松,刘苍字,洪雪晴,孙艳梅;长江口北支中全新世以来的两次环境变异[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3期

9 孙艳梅;刘苍字;洪雪晴;;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环境的演变[J];海洋科学;2007年12期

10 冉莉华;蒋辉;Karen luise Knudsen;Jón Eiríksson;;北大西洋北部中全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记录[J];海洋通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闻新宇;王绍武;朱锦红;;对早中全新世厄尔尼诺减弱机制的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唐领余;沈才明;李春海;彭金兰;刘惠;Kam-Biu Liu;Carrie Morrill;Jonathan.T.Overpeck;Jonathan.E.Cole;杨保;;青藏高原中部中全新世以来草甸—草原生态群落的迁移与干旱事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李廷勇;;重庆地区早中全新世石笋记录的初步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4 范育新;赵晖;陈发虎;春喜;彭海梅;;吉兰泰盐湖早-中全新世湖泊演化的年代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刘和林;李承彪;;从四川西南部冕宁县中全新世古森林探讨生物多样性变化[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舒军武;王张华;;太湖南翼早中全新世藻类、孢粉在潮滩盐沼识别中的初步应用[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成侠;兰州:冬天咋不冷了[N];甘肃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继红;青藏高原东部早中全新世湖沼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应用[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陈英玉;共和盆地达连海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刘煜;末次冰期冰盛期和中全新世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晓君;山东青州唐王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马骏强;早—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薛玉虎;中全新世黄海水动力环境特征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4 周静;甘南郎木寺早中全新世湖沼沉积物脂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与沉积环境[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平原中全新世以来古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志丽;内蒙古黄旗海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王千锁;沂河中游末次冰消期至中全新世环境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欣佳;中全新世以来六盘山天池磁学和元素特征及环境重建[D];兰州大学;2013年

9 陈昌海;长江下游石笋记录的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高频变率[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志远;中东亚中全新世气候与植被反馈作用:PMIP2多模式结果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2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12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