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世缺氧沉积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世缺氧沉积研究 出处:《长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上扬子盆地是我国南方大型的含油气叠合盆地,盆地沉积盖层发育比较齐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及开发前景。前人对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的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圈闭、成藏规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油气勘探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发现了渡口河、罗家寨、普光、毛坝、龙岗、元坝等气田以及众多的油苗和古油藏。缺氧沉积是控制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缺氧环境较为发育,因此调查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缺氧沉积特征,了解其成因机制,评估其生烃潜力,对探究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以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缺氧沉积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实测剖面资料、薄片鉴定资料、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以沉积学研究为指导,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中二叠统缺氧沉积展开分析。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岩石特征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中二叠统缺氧沉积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色泥页岩、黑色薄层硅岩、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泥晶石灰岩和含泥石灰岩。前3种岩石类型常形成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而含泥石灰岩则主要为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分别对这两种组合的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自的沉积环境以及缺氧环境的成因,发现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为盆地、盆地边缘或斜坡环境的产物,其缺氧环境主要是由大规模的海侵形成;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应为碳酸盐岩台地的产物,其缺氧环境应为上升流作用形成。结合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评价。通过对缺氧沉积的分布研究,发现研究区中二叠统各阶由于缺氧沉积生成的暗色岩石,沿黔中—黔北—鄂西—渝东—川东北—川西北沿线,厚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中二叠统缺氧沉积分布具有一致性;烃源岩的类型研究发现,在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形成的烃源岩类型以Ⅰ-Ⅱ1为主,成熟度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二叠世有机质演化以生气为主。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烃源岩的发育与岩相古地理关系密切,主要发育于缺氧环境,沉积环境为有机碳分布的有利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沼泽环境和盆地环境,岩石类型主要为碳质泥(页)岩等;碳酸盐岩台地也是烃源岩发育的较有利的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江;刘光祥;;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2 成汉钧 ,王玉忠;五峰期上扬子淡化海成因之探讨[J];地层学杂志;1991年02期
3 何治亮;汪新伟;李双建;沃玉进;周雁;;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1期
4 吴祥和;中上扬子石炭系某些宏观地质信息分析[J];贵州地质;1999年04期
5 冯洪真 ,俞剑华 ,方一亭 ,边立曾;五峰期上扬子海古盐度分析[J];地层学杂志;1993年03期
6 韦一;张宗言;何卫红;吴年文;杨兵;;上扬子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7 沃玉进;汪新伟;;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8 石红才;施小斌;;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9 汤良杰;崔敏;;中上扬子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变形样式与油气保存[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1期
10 牟传龙;梁薇;周恳恳;葛祥英;康建威;陈小炜;;中上扬子地区早寒武世(纽芬兰世-第二世)岩相古地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石红才;施小斌;杨小秋;于传海;;中、上扬子中-新生代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2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验收成果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3 郭龙;刘晓颖;何建娟;郑琅;杨开睿;肖瑞卿;;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邓娟玲 柏道远;中上扬子油气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上扬子地区下组合成藏条件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江其勤;上扬子东南缘下组合具良好油气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江其勤 张海霞;燕山运动意义深远[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民;上扬子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记录及其对盆山格局的制约[D];浙江大学;2016年
2 胡召齐;上扬子地区北部构造演化与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密文天;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成磷事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树;中上扬子地区中二叠世缺氧沉积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2 许小强;中上扬子重力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3 赵俊;中上扬子地区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4 汤睿;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5 傅嘉玮;中上扬子北缘上侏罗统—白垩系砂岩源区构造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325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2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