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谷氨酸棒状杆菌 CRISPR-Cas9 单链重组技术 非同源末端连接 基因组编辑技术
【摘要】:谷氨酸棒状杆菌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氨基酸、重要有机酸和生物能源等,是一种高价值的模式菌株。随着代谢工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普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有效的基因改造工具,其开发和应用也进一步加快了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以CRISPR-Cas9、单链重组等为代表的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定点修饰和遗传改造,能够实现基因表达调控、代谢途径改造的目的。本论文旨在开发适用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以研究报道中应用比较广泛的CRISPR-Cas9技术为基础,选取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系统以及单链重组系统两个案例进行了初步应用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探索了 CRISPR-Cas9结合NHEJ(CA-NHEJ)进行一步删除基因的应用。首先是对CRISPR-Cas9系统进行功能验证,通过在表达该系统的质粒上设计靶位点,构建验证载体pECXK99E-Cas9-ffl,将其转入到野生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中。通过使用IPTG诱导Cas9蛋白表达,验证了CRISPR-Cas9可以有效发挥定点切割功能。然后结合NHEJ系统,构建表达载体pXMJ19-NHEJ,对酶切产生的线性化质粒双链断裂(DSB)进行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有效修复DSB并伴随着基因缺失,与此同时还发现在谷氨酸棒状杆菌可能存在内源修复系统,可以保真性修复外源线性片段DSB。在验证了以上两个系统都能有效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期望利用CA-NHEJ进行基因组目的片段的删除,但是可能由于表达强度不够或内源保真修复系统的干扰,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该技术的实现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借助于CRISPR-Cas9产生DSB的能力,进行突变重组子的筛选。根据多元重组(MAGE)的设计理念,本研究旨在利用人工合成单链DNA(ssDNA)调控谷氨酸棒状杆菌目的基因的表达。首先,构建表达单链重组蛋白的载体pXMJ19-RecT,比较了不同来源重组蛋白的效率并择优选择,通过利用标记基因对多个位点的碱基同义突变进行验证,证明了单链重组技术的可操作性。然后针对选择的靶位点合成75 nt大小的ssDNA,在单链突变的地方设计spacer位点,构建载体pECXK99ES-Cas9-32k。通过采取前期诱导重组酶的表达,然后共转化ssDNA与筛选质粒的策略,在完成单链重组后进行突变重组子的筛选。最后,通过平板抗性比较及测序验证,统计筛选出来的重组子正确率约为60%。同时我们还对CRISPR-Cas9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设计优化,借鉴Gloden Gate Assembly的方法连接单个向导RNA(sgRNA)位点,以便更高效、快速的完成筛选工作,在能有效改变基因组基因序列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现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结合CRISPR-Cas9与单链重组技术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成功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可循环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在基因组上进行快速的代谢途径优化提供了一组有价值的遗传操作工具。虽然CA-NHEJ系统介导基因组DSB修复结果不太理想,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会得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此外,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谷氨酸棒状杆菌内源存在的保真修复系统,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元杰;谷氨酸棒状杆菌质粒的提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2 Kazuo YAMAGUCHI ,黄腾华;关于谷氨酸棒状杆菌变异株赖氨酸发酵~(13)C核磁共振的研究[J];氨基酸杂志;1988年04期
3 周大伟;肖冬光;郭学武;吕鸿雁;;谷氨酸棒状杆菌成分分析及其酸水解条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4 张兰峰;吴泽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利用及其代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1期
5 刘学胜;贾全栋;张伟国;;产丁二酸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缺失代谢工程菌株的构建[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5期
6 姜金国;宋理富;郑平;贾士儒;孙际宾;;谷氨酸棒状杆菌集成细胞网络的构建与结构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7 吴明;用细胞融合法和重组DNA技术提高赖氨酸的产量[J];遗传工程;1983年04期
8 吴新阳;裴广胜;郑小梅;曹国强;刘娇;郑平;王敏;孙际宾;;不同抑制剂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酶活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07期
9 吴明;;温度敏感型突变细菌生产L-谷氨酸[J];微生物学杂志;1985年02期
10 阮红,Robert Gerstmeir,Bernhard Eikmanns;谷氨酸棒状杆菌在乙酸盐和葡萄糖基质上的蓝白生长筛选(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延振;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敲除系统的构建[D];江南大学;2012年
2 丁维;谷氨酸棒状杆菌中香草醛脱氢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建波;谷氨酸棒状杆菌中Ohr抗有机氧化物胁迫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晓霏;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手性2,3-丁二醇及乙偶姻[D];天津大学;2015年
5 靳海迎;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刘学胜;产丁二酸谷氨酸棒状杆菌代谢工程育种[D];江南大学;2013年
7 赵建勋;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L-异亮氨酸[D];江南大学;2015年
8 姜金国;谷氨酸棒状杆菌集成细胞网络的构建与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9 曹旭;γ-聚谷氨酸的异源表达及发酵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陈诚;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L-缬氨酸[D];江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1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3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