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光—声参量放大
本文选题:轨道角动量 + 受激布里渊散射 ; 参考:《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作为光子的一个自由度,因其特殊的力学效应和可构建一个完备的无限维Hilbert空间,在经典和量子等领域倍受人们关注,成为国际光学界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基于OAM光束在微粒操纵、空间光通信、显微成像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产生和传输阶段能量不足是限制OAM光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原理对OAM光束进行光-声参量放大(Light-Acoustic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LAPA),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首先,从OAM光束概念出发,分析了OAM光束的产生方法,并对螺旋相位板法产生的OAM进行推导。利用耦合波理论推导了OAM光-声参量放大模型。其次,基于LAPA理论模型,利用MATLAB软件模拟了泵浦光和信号光分别为不同Laguerre-Gaussian模式产生的声场,并对泵浦光、信号光、声波场三者之间的OAM守恒关系进行了验证。利用有限元分析原理对信号光在放大前和放大后的相位和空间强度分布进行了分析。最后,搭建了共线和非共线LAPA实验系统,验证了放大前后泵浦光、信号光和声波场三者之间的OAM守恒,并对放大后光场的强度分布、相位结构、和光-声耦合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率进行了分析。在共线结构中,泵浦光能量Ep4mJ时,拓扑荷为1的OAM信号光经放大后能量转换率可达到40%,证明LAPA可实现对OAM信号低噪声、高增益放大,输出光信号的相位和强度分布与泵浦光无关。针对微弱信号共线放大噪声的影响,采用非共线放大装置实现对OAM微弱信号低噪声放大,在非共线夹角小于10mrad时,入射角度几乎不影响放大后OAM信号光的质量,非共线夹角?为10mrad时放大率最高可达到109以上,非共线结构更有利于微弱OAM信号光的放大和提取。
[Abstract]:As a degree of freedom of photons,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classical and quantum field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mechanical effects and the ability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infinite dimensional Hilbert space.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s of OAM beams in the fields of particle manipulation,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microscopic imaging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 lack of energ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AM beams in the stage of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Therefore, the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principle is used to amplify the OAM beam by optoacoustic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re carried out.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OAM beam, the generation method of OAM beam is analyzed, and the OAM generated by spiral phase plate method is deduced. The optical-acoustic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model of OAM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coupled wave theory. Secondly, based on the LAPA theory model, the acoustic field produced by different Laguerre-Gaussian modes of pump light and signal light is simulated by MATLAB software, and the OAM conserv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pump light, signal light and acoustic field is verified. The phase and spatial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signal light before and after amplific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rinciple. Finally, a collinear and non-collinear LAPA experimental system is built to verify the OAM conservation of pump light, signal light and acoustic field before and after amplification, and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d phase structure of the amplified light field. The energy conversion rate in the process of photoacoustic coupling is analyzed. In the collinear structure, when the pump energy is Ep4mJ, the energy conversion rate of OAM signal with topological charge 1 can reach 40. It is proved that Lapa can amplify OAM signal with low noise and high gain. The phase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output signal is independent of the pump light. Aiming at the effect of collinear amplification noise of weak signal, a non-collinear amplifier is used to amplify the weak signal. When the angle of non-collinear angle is less than 10mrad, the incident angle can hard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amplified signal, and the non-collinear angle? The maximum magnification of 10mrad is above 109, and the noncollinear structure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amplify and extract the weak 10mrad signal.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卿与三,江东林,吕百达;平面波经方环衍射后的光束质量评价[J];激光技术;2001年05期
2 陈付幸,刘天华,姜宗福,李文煜;用剪切干涉法测气动窗口流场对光束质量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年06期
3 邓小玖,胡继刚,刘彩霞,王建国;光束质量因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邓小玖,谢莉莎,刘彩霞;光束质量与光束质量因子[J];广西物理;2003年02期
5 吕百达,季小玲,罗时荣,陶向阳;激光的参数描述和光束质量[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年01期
6 康小平;何仲;钟山;黄宏潮;黄槐仁;吕百达;;非傍轴截断平顶光束的质量因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2期
7 易亨瑜;胡晓阳;陈门雪;;非中心对称像差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8 田英华;叶一东;向汝建;关有光;周文超;;光束质量因子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7期
9 曾茜逾;曹益平;周力萍;;激光测头光束质量分析与控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1期
10 李震;周军;薛宇豪;何兵;刘驰;漆云凤;董景星;魏运荣;楼祺洪;潘志勇;;β因子用于被动相干组束系统光束质量评价的探讨[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张彬;祝颂军;;光束谱合成的模拟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季小玲;窦玲玉;;部分相干环状光束通过大气湍流传输光束质量劣化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廖常俊;魏正军;王金东;殷建玲;;可相干并合的光束[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田小强;周文超;彭勇;解平;胡晓阳;;光束质量测试系统标定技术[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易亨瑜;胡晓阳;陈门雪;;非中心对称像差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昆;许立新;郑睿;明海;;光束合成技术[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解平;胡晓阳;雒仲祥;谢川林;彭勇;田小强;何均章;魏继峰;;集成化光束质量测试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8 杜燕贻;束小建;刘兴荣;王元璋;李守先;;折叠虚共焦非稳腔对近场光束质量的改善[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9 盛正卯;;光束质量因子小于1的新光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高春清;高明伟;王青;何晓燕;魏光辉;;LD列阵的光束参数测试和光束质量的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汝建;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康小平;非傍轴标量和矢量光束的光束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潘孙强;高功率固体激光振荡器与放大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魏小红;高功率激光非线性过程中的光束质量与传递特征[D];复旦大学;2009年
5 郭学石;全光纤脉冲孪生光束的产生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6 贺元兴;激光光束质量评价及测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马建立;DPL的光束质量控制及稳定倍频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鹏;激光远场聚焦光束质量退化及相位修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孙毅;多波段高功率激光合束技术及热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赵爽;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板条激光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颖;掺杂PCF获取平顶空心光束及光镊测力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希伦;基于面阵CCD的光纤输出光束特征检测系统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3 李蕾;双狭缝扫描光束质量分析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培敬;光纤中矢量涡旋光束的产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5 穆春元;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光—声参量放大[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6 任宪鲁;光束质量分析软件与系统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董潮涌;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光束质量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尚武;高能激光系统光束质量评价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钟正根;高斯变反射率输出镜的激光谐振腔及其光束质量[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熊雪霜;激光束参数和光束质量测量系统[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3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99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