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蒙接壤区成长型资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

发布时间:2018-09-09 09:43
【摘要】:晋陕蒙三省接壤区是我国煤炭基地,也是生态脆弱区。选择晋陕蒙接壤的山西省朔州市、陕西省榆林市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主城区作为研究区,采用1995年、2002年、2007年以及2014年4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该城市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1)三座城市在近20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朔城区建设用地比例从1.57%上升到11.71%;农用地的占地比例则由73.42%下降至69.71%;林地由22.94%逐年下降至15.61%;未利用地的变化从0.90%到1.92%。东胜区建设用地比例从0.53%上升到5.50%;农用地的占地比例由31.28%下降到21.85%;水体的占地比例由2.97%、上升至5.15%;未利用地由62.63%上升至65.33%。林地的面积变化不大。榆阳区建设用地占比从0.26%上升到1.82%;农用地的占地比例由13.98%上升到21.26%;水体由0.95%上升到3.86%;未利用地为82.41%降至70.04%。林地的面积在期间呈起伏变化,四年的占比分别为2.40%、5.23%、2.31%及3.02%。(2)本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类前采用多种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波段运算了多种遥感指数作为特征变量来辅助分类。通过分类模型对四个时相三个研究区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经过精度验证,采用500棵决策树保证了袋外误差均在0.2以下,kappa系数均在0.8以上,分类精度达到要求。而且整个分类过程的设计明晰,操作方便。但分类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3)分析了三座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了人口经济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联系到它们作为成长型资源城市的定位和晋陕蒙煤炭产区的区位优势。本文认为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仍是第二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煤炭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直接引起了当地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
[Abstract]:Shanxi-Shaanxi-Mongolia three provinces border area is our country coal base, is also th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The main urban areas of Shuozhou City, Shanxi Province, Yuli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nd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s. The Landsat TM/OLI data of 1995, 2002, 2007 and 2014 were used, and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used. 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and analyze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ities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land us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his chan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from 1.57% to 11.71%, the de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land occupied by agricultural land from 73.42% to 69.71%, the decrease of forest land from 22.94% to 15.61%, and the change of unused land from 0.90% to 1.92%. 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Dongsheng District increased from 0.53% to 5.50%; the proportion of land occupied by agricultural land decreased from 31.28% to 21.85%; the proportion of land occupied by water increased from 2.97% to 5.15%; and the proportion of unused land increased from 62.63% to 65.33%. There is little change in the area of woodland. 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Yuyang District increased from 0.26% to 1.82%,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occupied increased from 13.98% to 21.26%, the water increased from 0.95% to 3.86%, and the unused land decreased from 82.41% to 70.04%. The area of woodland fluctuates during the period, and the ratio of four years is 2.400.233.31% and 3.02% respectively. (2) in this paper,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random forest method, and the image data are processed by many kinds of software before classification. In addition, several remote sensing indices are used as feature variables to assist classification.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four time phases and three study areas was carried out by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After accuracy verification, 500 decision trees were used to ensure that the out-of-bag errors were all below 0.2 and the kappa coefficients were all above 0.8,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met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is clear and easy to operat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overcome in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3)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ree cities is analyzed,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hange on land use is analyze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m as a growing resource city and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Shanxi, Shaanxi and Mongolia coal production area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local land use change is the secondary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coal industry. The coal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local area, which drives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rectly causes the change of the loc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2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茂德;;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流失灾害及其防治[J];灾害学;1992年01期

2 姚建华,王礼茂,李俊;晋陕蒙接壤区工矿资源与工业发展方向及布局[J];自然资源;1995年05期

3 昝成功;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危机预警[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年03期

4 李俊,姚建华;晋陕蒙接壤区主要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1994年04期

5 杨良琳;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繁荣的结合点──对晋陕蒙接壤区经济建设的几点建议[J];自然资源;1995年05期

6 郭绍礼;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7 楼惠新;晋陕蒙接壤区人口发展与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分析[J];自然资源;1995年05期

8 ;年晋陕蒙接壤区区域发展预测研究报告[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1999年01期

9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10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新民;;浅论加快晋陕蒙宁煤炭基地建设[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2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3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5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建峰;晋陕蒙宁区新建煤矿产能门槛提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高志彦 刘晟男;岢岚初步建成晋陕蒙煤焦集运加工基地[N];忻州日报;2010年

3 胡彦斌 赵世平;第七届晋陕蒙高中校际联谊会在偏关召开[N];山西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惠小勇;“宁可呛死,,不要饿死”,晋陕蒙宁污染有理?[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记者 吴欣;晋陕蒙宁铁合金焦炭面临最后通牒[N];物资信息报;2005年

6 ;晋陕蒙“黑三角”继续超标排污[N];科技日报;2004年

7 蔺明华;晋陕蒙监督局科研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N];黄河报;2007年

8 杨丽萍 郑志东;神池塘涧双万吨列煤炭集运站建成营运[N];忻州日报;2011年

9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10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方圆;1960-2014年晋陕蒙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8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32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232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d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