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7株沙漠藻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图文】:
图 1-1 MCs 分子结构微囊藻毒素(MC)由于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的存在,MC 在水中非常稳定热到 300℃仍不被破坏,在高压灭菌锅 121℃条件下高压灭菌 30min 仍不分水溶性大于 1g/L,在几种常见的酶,如胃蛋白酶、胰岛素和胰凝乳蛋白酶中不易沉淀或被吸附于沉淀物和悬浮颗粒物中,不挥发,抗 pH 变化,只有在光素存在时发生光解。同时,MC 分子的 Adda 基团有β、γ双键,,易被氧化、光生物降解[29-30]。MC 主要由微囊藻产生,但并非所有的微囊藻都能产生 MC,产生 MC机理现已明确,是由一类包含肽类合成酶(peptide synthetase)、聚酮(polyketidesynthases , PKSs)和其 他修饰 酶在内 的巨酶 复合体 通过非(nonribosome)途径合成的(Pawan et al.,2009)。编码 MC 合成酶的基因簇已测序鉴定,这个 55kb 的基因簇由一混合型非核糖体肽类合成酶(聚酮合成酶mcyA-mcyE 和 mcyG)的 6 个开放阅读框(ORFs)和 4 个小型的被认为具有裁剪功能(mcyF 和 mcyH-mcyJ)的 OPRs 组成 图 1-2。
lyketidesynthases , PKSs)和其 他修饰 酶在内 的巨酶 复合体 通过非nribosome)途径合成的(Pawan et al.,2009)。编码 MC 合成酶的基因簇已鉴定,这个 55kb 的基因簇由一混合型非核糖体肽类合成酶(聚酮合成酶yA-mcyE 和 mcyG)的 6 个开放阅读框(ORFs)和 4 个小型的被认为具有功能(mcyF 和 mcyH-mcyJ)的 OPRs 组成 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依里夏提·地里夏提;艾山江;吾甫尔·米吉提;;3株塔克拉玛干沙漠藻的分子鉴定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8期
2 王丹;龚春霞;苟亚峰;周路;朱军保;高剑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生物结皮中几种藻类的系统发育分析[J];草业学报;2014年03期
3 董云仙;;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4年02期
4 龚春霞;王丹;苟亚峰;左晓旭;李芳芳;高剑峰;;4株沙漠土壤衣藻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和分子鉴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李芳芳;隋正红;周伟;龚春霞;高剑峰;;两种沙漠微藻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6 赖晓娟;陈海敏;杨锐;严小军;;藻类基因组研究进展[J];遗传;2013年06期
7 李芳芳;隋正红;龚春霞;陈芳;高剑峰;;5种沙漠微藻的分离鉴定及其18S rDNA保守区片段差异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胡乐琴;唐晨;汪卿;陈霁升;何培民;;前沟藻18S rDNA序列克隆和分子鉴定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12期
9 李绍炳;黄翔鹄;李长玲;张政;廖应交;;温度、光照及海水相对密度对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生长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饶本强;刘永定;;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先行者——荒漠藻类[J];生物学通报;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粟绒;蓝藻16S rRNA-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TS)多拷贝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2 丁雁雁;温度、光照对东海几种典型赤潮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林子杰;三种绿藻的ITS和18S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李艳红;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5 郭艳琴;环境因素对黄河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6 周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提纯及去除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郝梅珍;丝状蓝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唐翱;SY绿藻产品推广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3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58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