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4:18
【摘要】:冰面融池的反照率介于海水和海冰之间。在数值模式中,融池覆盖率的模拟结果直接影响到冰面反照率计算的准确性,因此获得较准确的融池覆盖率对认识极区气冰海耦合系统的热量收支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数据对CICE5.0里的三种融池参数化方案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显示,模拟的融池覆盖率从7月初开始都逐渐减小,与MODIS反演结果的差别越来越大。特别的,topo方案(地形方案)的融池覆盖范围和融池覆盖率在整个6-7月份都过小,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融池表面再结冰的判断条件更换为与cesm方案(简单半经验式方案)一致的形式后,模拟融池覆盖率与MODIS数据在量值上的一致性得到改善。三种方案模拟多年冰上的融池持续时间与观测基本一致,但一年冰上的融池持续时间过长,三种方案都不能从物理机制上准确地模拟出融池演化四个阶段中的第二和三阶段。修改代码漏洞后,融池水的垂向渗透效应奏效,但cesm和1v1方案中多年冰上几乎没有融池存在,融池覆盖率演化的第二、三阶段依然无法准确模拟。本文也利用最新发布的CICE5.1.2版本进行模拟,结果也有类似的问题,但并不能质疑该物理过程的合理性,只能说明CICE模式中对于海冰渗透性演化或其他物理机制的处理仍有待改进。本文综合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发现cesm方案和1vl方案(平整冰方案)的融池覆盖率模拟能够体现融池从北冰洋边缘海向中央区域增大的实际演化特征,但北冰洋区域平均融池覆盖率的年际变化幅度与观测不符。topo方案模拟区域平均融池覆盖率的年际变化幅度与观测相符,且融池覆盖范围与MODIS数据也最接近,但该方案中多年冰上融池出现过早,融池覆盖率的空间演化规律不符合实际,本文分析指出,浸雪机制的引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topo方案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topo方案进行了几个关键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适当减少对薄冰的分类可以引入1vl方案中根据平整冰的分布分配融池的优点,进而改善模式对北冰洋西部融池的模拟;浸雪机制的引入使得融池覆盖率的空间分布形态随时间的演化较之前符合实际,但由于1vl方案中的浸雪机制太强,导致多年冰上融池覆盖范围和融池覆盖率过小;融池覆盖率的模拟结果对不同的气温强迫场比较敏感,在北冰洋区域平均的意义下,7月份气温升高0.6℃左右后,融池的冻结时间推后15-20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2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3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5 ;白色灾害——海冰[J];甘肃科技纵横;2002年06期

6 康建成,孙波,孙俊英,孟广琳,GOTO-AZUMA Kumiko,张小伟;北极楚科奇海海冰特征研究——以1999年夏季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7 邓冰,佟凯,张学宏,刘金芳;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8 高振会,杨建强,费立淑;分形分析方法在海冰趋势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4期

9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肖培弘;海冰,可怕的破坏力[J];海洋世界;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9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杨;海冰预警:科技大显身手[N];经济日报;2010年

5 海贝;走近海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大庆;我首创利用海冰水灌溉农田[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谢盼 张博;河北:海冰融化影响水产养殖[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赵宝刚;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5 王瑞学;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波浪与海冰相互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卢鹏;基于图像分析的海冰几何参数和拖曳系数参数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井学;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涛;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艳平;极区油船与冰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刘立剑;基于C波段PolSAR的多特征融合的海冰厚度反演[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珊珊;基于图像处理的GOCI卫星海冰漂移监测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沈杨;结合MRF与v-SVM的SAR海冰图像分类[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灿俊;结合相干斑抑制和区域生长的SAR海冰图像MRF分割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昂安;带有区域分裂自适应细化过程的SAR海冰图像分割[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66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766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