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因子下石油烃对两种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9-18 11:18
近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海洋石油污染日趋严重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海上污染问题之一。原油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包括75%的短链烃和长链烃,原油水溶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 WAF)中包含可溶性较差但在水环境中持久性强的石油烃。WAF对海洋生物具有毒性效应,而不同的环境因子下WAF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在不同的温度、盐度、pH和光照条件下,石油烃在海水中的溶质和溶解度、结构等也将发生变化。过对不同环境因子下WAF的毒性作用变化,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复杂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藻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于石油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最终归宿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以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为实验藻种,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96h急性毒性试验。以期阐明不同环境因子下WAF毒性效应变化,为研究海洋微藻群落结构的演替、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基础的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一)不同温度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变化(1)在15℃-25℃之间,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96hEC50值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WAF胁迫下不同温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单独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种群生长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种群内禀增长率(r)及到达静止期的时间是不同的:温度的升高提高了球等鞭金藻的环境内禀增长率,进入生长静止期的时间提前;而青岛大扁藻则在20℃时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进入生长静止期的时间最短。(3)WAF胁迫下不同温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共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种群生长动态的影响是不同的:球等鞭金藻在共培养时的种群密度较低,约为单培养时的7.5%,因此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环境最大容纳量(K)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青岛大扁藻的种群密度在共培养时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二)不同盐度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1)在盐度15-25间,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96hEC50值影响均不明显。在盐度25-35间,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96hEC50值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WAF胁迫下不同盐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单独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种群生长的环境最大容纳量(K)、种群内禀增长率(r)及到达静止期的时间是不同的:在盐度为31时,两种海洋微藻的环境最大容纳量值最大、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进入静止期的时间最短,而在低盐度或高盐度时K、r均较小且进入静止期的时间延长。(3)WAF胁迫下不同盐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共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在盐度为31时,K、r值较高,其它盐度组K、r值均较小且无明显变化。青岛大扁藻的种群密度在共培养时受盐度的影响大于球等鞭金藻。(三)不同pH下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的影响(1)在pH值6.5-8.5之间,WAF对两种海洋微藻的96hEC50值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2)WAF胁迫下不同pH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单独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8.1时,两种海洋微藻的K值最大,而在pH值为6.5时,K值最小;pH值为7.5和8.5时,K、r值和进入静止期的时间无明显差异。(3)WAF胁迫下不同pH对两种海洋微藻的共培养时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在共培养时的种群密度很小,在pH值为8.1时,K、r较高,其它组受到pH变化的影响较小,K、r均较小且无明显变化。而青岛大扁藻的种群密度在共培养时受pH影响大于球等鞭金藻。(四)UV-B辐射和WAF对海洋微藻共同作用(1)低剂量的UV-B辐射(0-1.5J/m2)和低浓度WAF (0-2mg/L)胁迫单独作用于两种海洋微藻时,均提高了两种海洋微藻的96h相对生长率。(2)低剂量UV-B辐射与WAF共同作用于海洋微藻时,两种海洋微藻的96h相对生长率均受到抑制。UV-B辐射的增强可导致WAF对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增强。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55;X173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55;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伟;几种海洋微藻的无菌化培养[J];海洋科学;2000年10期
2 张欣华,杨海波,于媛,李英敏;不同培养条件对海洋微藻多糖含量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00年06期
3 高亚辉;海洋微藻分类生态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宋中庆,王卫东,周晓冗,张丛尧;磁场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J];生物磁学;2001年01期
5 王悠,唐学玺,李永祺,刘泳;低浓度蒽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兴奋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6 吴建新;海洋微藻的简易培养方法[J];苏盐科技;2002年04期
7 王宁,白敏冬,黄桂兵,高敏,白希尧;羟基对海洋微藻细胞叶绿素a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吴曼,李文权,张赛金,陈清花;海洋微藻多糖提取纯化条件的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9 徐继林,严小军;脂类分析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4年02期
10 南春容,董双林;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竞争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惠如;孙杰;卢海声;刘嫩容;;几株固定化海洋微藻生理活性的荧光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桂和;王s
本文编号:2821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2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