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和平湖斜坡带断裂特征及演化

发布时间:2020-10-10 21:13
   西湖凹陷规模大,沉积厚度大,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该区域多期的断陷及挤压反转作用导致其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因此深入研究断裂体系特征,阐明盆地地质演化和构造作用,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平湖斜坡带位于西部斜坡带中段,油气潜力巨大,油气富集过程与断裂体系的特征及演化密切相关,但断裂演化模式及对沉积、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尚不明晰。中央反转带以反转构造发育为特征,研究勘探多集中在南部,近年来研究发现北部断褶带具有较大的致密砂岩气富集潜力,相关研究亟需完善。本项研究以西湖凹陷二维测线、平湖斜坡带与中央反转带北部两块三维地震区以及其他地质、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属性技术对研究区断裂进行准确刻画,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三方面对研究区断裂的构造样式、构造演化期次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并简析了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断裂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测试分析,分析不同参数对断裂识别效果的影响,对比不同属性下不同级别断裂的识别效果。最终选出最有利于本区断裂分析的瞬时属性、方差体属性以及相干体属性作为识别、刻画断裂特征的最好方法并优选了最佳参数组合。利用多属性分析技术,对三维区断裂进行精确识别与刻画。绘制Tg、T32、 T21、T20四个反射层位的断裂边界图,表明断裂延伸方向经历了NE到NNE向的转变。剖面上划分为上下两套断层体系,识别出 8种断层组合形态:阶梯状组合、箕状断陷组合、帚状组合、地垒组合、简单后冲反转组合、“y”字形反“y”字形组合、复合“y”字形组合及似花状组合。将研究区断层划分为三级,并对区内主要断层进行了特征描述。利用典型断层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反转断层反转率、剖面伸缩量等方法,对断裂活动性特征进行分析。生长指数分析表明,西湖凹陷在T30之前处于伸展状态,北部伸展强度大。后期至少经历了T20、T12两次反转,T12期反转最为强烈,北部反转强度大;断层活动速率和反转率分析皆表明,龙井运动自北至南反转强度逐渐减弱。剖面伸缩量结果表明本区经历了T30、T20、T12多期挤压,T30以前构造伸展强烈,反转期T12强度最大。通过平衡剖面研究及区域应力场分析,可知西湖凹陷主要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对运动、挤压碰撞的影响。晚始新世以前,印度板块挤入作用占据主导,西湖凹陷处于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大规模裂陷-断陷为主。晚始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度增大,导致东海陆架盆地发生了第一次构造反转即玉泉运动;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垂向俯冲引起盆地东西向挤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渐新世末(T20)发生第二次反转-花港运动;中新世末,东海进入左旋挤压应力场下,冲绳海槽扩张引起了最强反转-龙井运动(T12)。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断裂特征、组合样式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平湖主断裂宏观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同沉积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主要通道;反转断裂与其他反转构造共同形成有效圈闭。在中央反转带识别了5类构造圈闭样式:反向下盘断鼻型、反向断阶型、对向交叉断阶型、顺向断层背斜组合型以及反向断层背斜组合型圈闭,为本区的勘探提供依据。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618.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研究现状
        0.2.2 地震属性识别断裂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工作量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西湖凹陷地质概况
    1.2 构造地层格架与沉积特征
2 地震属性优选
    2.1 瞬时属性
        2.1.1 原理及算法
        2.1.2 参数选择与对比
    2.2 方差体
        2.2.1 原理及算法
        2.2.2 参数选择及对比
    2.3 相干体
        2.3.1 C3算法原理及实现方法
        2.3.2 参数选择及资料对比
    2.4 研究区属性应用
3 断裂几何学特征
    3.1 剖面特征
        3.1.1 构造层与断裂穿透层位
        3.1.2 断层发育体系
        3.1.3 断层剖面构造样式
    3.2 平面特征
        3.2.1 中央反转带断裂平面特征
        3.2.2 平湖斜坡带断裂平面特征
    3.3 断裂级次划分及主要断层特征
4 断裂活动特征定量研究
    4.1 生长指数
    4.2 断层的活动速率分析
    4.3 反转断层的反转率分析
    4.4 典型剖面伸缩率分析
5 动力学研究及断裂演化模式
6 断裂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艳秋;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地质认识[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5期

2 陈琳琳,胡佳庆,白洁;西湖凹陷陆盆冲积体系河道演变规律探讨[J];上海地质;2003年01期

3 王震,张明利,武法东,王子煜,王林生;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地层剥蚀厚度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2期

4 熊斌辉;王春红;张锦伟;张喜林;;西湖凹陷龙井运动特征[J];中国海上油气;2008年02期

5 陈琳琳;向昱;;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史分析[J];海洋石油;2009年03期

6 张国华;;西湖凹陷高压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中国海上油气;2013年02期

7 徐优富,汪一笕,梁土羡,方华良;东海西湖凹陷探井完井技术分析[J];海洋石油;1999年04期

8 苏奥;陈红汉;王存武;李培军;马丽娜;刘洪平;;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来源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1期

9 贾健谊,须雪豪,孙伯强;东海西湖凹陷原油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石油;2000年02期

10 何将启,杨风丽;东海西湖凹陷新生代盆地原型分析[J];海洋石油;2003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志星;西湖凹陷异常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将启;东海西湖凹陷构造—热历史分析[D];同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龙;西湖凹陷A构造叠前反演及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郭太宇;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恢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秘丛永;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和平湖斜坡带断裂特征及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远兴;东海西湖凹陷流体动力场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翟玉兰;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宋小勇;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裴昌蓉;西湖凹陷中南部古近系储层砂岩自生碳酸盐矿物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钱门辉;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刘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古环境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苏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5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35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