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定位机制的细胞定位成像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R318;O657.3
【部分图文】: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Tang及其同事开发了一种由四苯乙烯(Tetraphenylethene,TPE)和花青(Cyanine,Cy)单元组成的pH比例型探针(TPE-Cy)[22]。该pH探针随着介质逐渐酸化,489nm处的蓝光发射减弱,615nm处的红光发射出现并增强。因此,蓝色荧光强度与红色荧光强度之比反映了介质pH值。根据共聚焦图像中蓝色信号与红色信号比的分布图,可获得HeLa细胞微环境的pH值。图1-1:a为TPE-Cy的结构式,b、c为HeLa细胞共聚焦图像中蓝红光发射比的分布[22]。(2)通过细胞内微环境粘度差异实现定位细胞内粘度在调节信号分子以及短寿命中间体(如活性氮(reactivenitrogenspecies,RNS)和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等的扩散(例如ONOO·及其质子形式的过氧亚硝酸(HOONO)、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24]。细胞内粘度异常与一系列功能和疾病有关,例如信号转导、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因此,实现细胞内微环境粘度的定位成像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21]。Bottari及其同事报道了一种高度敏感的细胞内粘度探针4-(三苯氨基)-邻苯二甲腈(4-(triphenylamino)-phthalonitrile,TPAP)[25]。随着溶剂粘度的增加,TPAP的旋转逐渐受到限制,荧光强度和寿命得到延长。其旋转动力学受局部粘度调节,并通过可变光谱信号显示出来。如图所示,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hamsterovarycell,CHO)中可观察到强烈的荧光信号。基于探针的荧光强度表明,囊泡的粘度(由白色箭头指示的区域)高于内质网的粘度(紫色箭头)。此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外,该探针还可以感应到核(红色箭头)和质膜(黄色箭头)的粘度,两者均显示暗淡的荧光。图1-2:(a)为TPAP的结构式,(b、c)为CHO细胞成像图并通过TPAP检测细胞内粘度。比例尺:(b)10μm,(c)5μm[25]。(3)通过细胞内微环境的极性差异实现定位极性也是细胞微环境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细胞极性对于许多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例如,细胞运动迁移就依赖于细胞的极性化。同时,各细胞器之间极性的差异也是用于区分定位各个细胞器重要的依据。脂滴(Lipiddroplets,LDs)作为一种公认的非极性细胞器,其过度形成导致了肥胖症的出现[21,26]。利用高灵敏度的环境敏感性极性探针实现对LDs的定位成像至关重要。尼罗红(Nilered)是一种商业化的溶剂化变色染料,作为一种敏感的极性探针可对LDs进行染色。Greenspan等发现尼罗红可实现LDs的可视化,并且不会溶解脂质[27]。图1-3为在尼罗红作用下的LDs定位成像图。图1-3:a为尼罗红结构式。(b和c)尼罗红孵育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共聚焦图片。(d和e)尼罗红孵育后腹膜巨噬细胞的共聚焦图片。(b和d)λex=450-550nm处,λem>528nm;(c和e)λex=515-560nm处,λem>590nm[27]。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外,该探针还可以感应到核(红色箭头)和质膜(黄色箭头)的粘度,两者均显示暗淡的荧光。图1-2:(a)为TPAP的结构式,(b、c)为CHO细胞成像图并通过TPAP检测细胞内粘度。比例尺:(b)10μm,(c)5μm[25]。(3)通过细胞内微环境的极性差异实现定位极性也是细胞微环境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细胞极性对于许多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例如,细胞运动迁移就依赖于细胞的极性化。同时,各细胞器之间极性的差异也是用于区分定位各个细胞器重要的依据。脂滴(Lipiddroplets,LDs)作为一种公认的非极性细胞器,其过度形成导致了肥胖症的出现[21,26]。利用高灵敏度的环境敏感性极性探针实现对LDs的定位成像至关重要。尼罗红(Nilered)是一种商业化的溶剂化变色染料,作为一种敏感的极性探针可对LDs进行染色。Greenspan等发现尼罗红可实现LDs的可视化,并且不会溶解脂质[27]。图1-3为在尼罗红作用下的LDs定位成像图。图1-3:a为尼罗红结构式。(b和c)尼罗红孵育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共聚焦图片。(d和e)尼罗红孵育后腹膜巨噬细胞的共聚焦图片。(b和d)λex=450-550nm处,λem>528nm;(c和e)λex=515-560nm处,λem>590nm[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剑宁,孔繁元;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及相关荧光探针在细胞器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2 龚明,刘友良,贺子义,丁念诚;植物N_a~+-K~+ATP酶的组织和细胞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3 古川昌彦;晓晔;;不断挑战直到成功[J];日语知识;2006年09期
4 苑盛荣;;防止用电器极性反接的方法[J];家电检修技术;2006年03期
5 王可;马会民;;对生物环境因素敏感的荧光探针[J];化学进展;2010年08期
6 陈兆亮;康珍;董新春;郭建坤;郑香梅;张英锋;;“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中教学难点的突破[J];中学生物学;2018年07期
7 陈亚荣;康公平;罗充;;“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2)”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9年01期
8 严容;;“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8年92期
9 刘雄,阎隆飞;植物细胞器的运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年05期
10 杨露露;;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考点分析[J];新高考(高三理化生);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昆;细胞器靶向探针合成及荧光成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Sahar Ghazali;用于过渡金属选择性检测和生物成像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高凤丽;核酸类与ATP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熊康明;基于吲哚半菁骨架荧光探针的设计及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5 谷标;几种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6 唐云强;多反应位点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对生物硫醇和H_2S的多重传感性质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7 李兰清;新型氟硼二吡咯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刘永丽;基于碳点的荧光探针设计及其在典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9 葛金印;新型pH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山西大学;2019年
10 许龙斌;新型功能化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性能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基于不同定位机制的细胞定位成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2 冷双;SNAP-tag荧光探针与细胞内蛋白标记应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3 王成成;新型比值型荧光探针及超分子载药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生物体氧化还原微环境中检测和药物递送上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4 杨成玉;基于反应型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露;小分子硫化物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能[D];贵州大学;2017年
6 张妍;几种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有机溶剂中水含量检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7 郑霄;金属酞菁—卟啉缔合物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在分析科学中的若干应用[D];厦门大学;2019年
8 朱温平;生物活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
9 石爱平;近红外氧杂蒽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
10 陶娜;BODIPY为荧光团的可逆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GSH的实时监测[D];延边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4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