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及泄流与能量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V135.2
【部分图文】:
第二章梯级消能工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9数值模拟工况选择设计工况7,设置对应的边界条件。第一段射流段进口条件是按上游水位13.8D的压力进口,进口处近似静水压强分布。第二段旋流段的进口条件设置为流速进口,根据实测设置流速值为9.24m/s。b出口条件的确定数值模拟工况选择设计工况7,第一段出口条件设置为压力出口条件;第二段旋流洞段的出口条件设置为压力出口条件,可根据实测的下游水池水深值设置参数,出口压强近似静水压强分布。壁面条件选择无滑移壁面条件。各边界条件的设置如图2-2所示。(a)第一部分射流段(b)第二部分旋流段图2-2梯级消能工各段网格及边界条件示意图Fig.2-2Sectionalgriddiagramofstepenergydissipator2.2.3阻塞扩散段水气两相流的数值模拟模拟工况:选择上游为设计水位、下游略淹没状态的典型工况9(上游水位13.8D,下游水位1.7D)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进口断面:旋流洞段空腔旋流经过一段距离的发展,在旋流段后端水流逐渐稳定,在此处选择进口断面;出口断面:水流经过阻塞孔口,在退水洞前半段水气充分混掺,消耗大量能量,进而流速降低,气体逐渐在下游排气孔排出,在附近选择出口断面。数学模型:对阻塞扩散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选择采用Realizable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和Mixture两相流模型。选择混合两相流模型的原因:计算域水气混掺,气相分布范围广、相间曳力规则不确定[45-47],对精度要求不高;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混合模型对旋流扩散段水气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证明了混合模型的适用性。计算域:选择阻塞段前桩号0+187.8m至退水洞前段桩号0+245.4m之间的水流区间作为计算域。网格划分:采用结构化网格,同时采用O型剖分。边界条件:根据模型试验数据,设置进口速度条件和压力出口条件,壁面条?
水气两相流段计算域Fig.2-3Thecalculationgrangeoftwo-phaseflow
第三章射流-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基本水力特性成果113射流-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基本水力特性试验成果本文进行了10组不同上、下游水位组合工况下(见2.1.2节表2-2)的模型试验,对泄流量、压强分布、空腔直径、旋流角、切向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进行了量测,并分析了各水力特性随不同上下游水位变化时的分布与变化规律。3.1流态3.1.1各实验工况洞内水流流态a.上游水位7D、下游自由出流时流态上游水位7D,下游为自由出流时,射流洞段进口为满流,通过射流收缩孔口后发展为射流,在射流消能段内跌落流向竖井,位置流态如3-1(a)所示;竖井中有水流跌落,水流中掺杂气泡,同时由于泄流量较小,竖井水流沿井壁流出,位置流态如3-1(b)所示;竖井下部设置有起旋装置,水流沿着井壁流向起旋器,在起旋器作用下水流在旋流段内形成旋转流,由于上游水位较低,水平旋流洞内为弱旋转水流,流态不稳定,旋流段前端水汽混掺均匀,旋流洞内流态见图3-1(c)。水流经过旋流阻塞孔口后扩散,在距阻塞孔口6.3m处跌落,形成自由出流流向下游水池。流态见图3-1(d)。(a)射流段进水口(b)竖井水流(c)水平旋流洞段水流(d)旋流阻塞扩散段图3-1上游7D,下游0.5D不同位置流态Fig.3-1Differentlocationsinupstream7D,downstream0.5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绍熙,林玉静,杜青,郗大光;射流参数对旋流雾化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1999年01期
2 巩兴晖;刘韩生;;Y型窄缝消能工三维水力特性数值模拟——以斯木塔斯水电站工程为例[J];人民长江;2011年13期
3 陈剑;安丰勇;牛争鸣;;泄水建筑物内消能工的研究与应用[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7年04期
4 张婷;郝瑞霞;郑秀清;王海军;;面积收缩比相同条件下不同体型齿墩式内消能工对管道内部水力特性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年10期
5 苏东朋;郝瑞霞;;齿墩式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5年11期
6 郑秋文;陈芝宇;;阶梯消能工研究综述[J];吉林水利;2015年08期
7 严维;栗帅;赵德亮;;阶梯消能工的研究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3年19期
8 宋佳杰;田淳;;二级齿墩式内消能工的数值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06期
9 李斌;郝瑞霞;;二级齿墩旋转内消能工的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09期
10 杨敬;陈亚琴;;溪洛渡水电站超大功率坝后消能工的体型参数选择与实践[J];水电站设计;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洋;横向流动条件下多孔水平动量射流掺混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常建龙;横向射流涡环及流动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谷云庆;仿生射流表面减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4 刘欣;加小突片喷口射流增强混合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李念;自耦合射流及其对主射流矢量偏转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王国蕾;可压缩横向射流和旋拧射流的大涡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华明;动力中射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8 方神光;有障碍浮力射流特性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崔立华;自振射流流体瞬态频率特性与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
10 张星星;船闸输水系统错孔相向射流流动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玉;射流—旋流梯级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及泄流与能量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年
2 吴鹏;竖井水平旋流新型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沅昕;旋流内消能工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与经验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4 董建伟;洞塞式和直弯式消能工水力特性的数值和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张壮志;起旋器收缩比不同时水平旋流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君;内消能工在船闸输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曾敏;齿墩状内消能工的水力特性物理模型试验[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晓娟;齿墩长度对齿墩状内消能工水力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斌;二级齿墩式内消能工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10 牛涛;基于PIV技术的消力池内悬栅消能工流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6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