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水下ROV拖曳作业与主动升沉补偿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8:14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科学发展逐渐迈入作业装备的智能化、海洋观测的系统化、海洋技术的综合化、海洋战略的全球化时代。海工装备如缆控水下机器人,当遭遇恶劣环境时,作业母船在较高海况下会产生大幅度的升沉、平摇、横荡、横摇、纵荡、纵摇六个自由度的运动,并通过铠缆连接中继器与机器人运动,海浪冲击引发共振导致水下ROV作业升沉幅度放大,运动加剧,造成铠缆断裂和ROV的损坏。本文以提升ROV作业安全性能为出发点,主要从水下ROV拖曳铠缆复杂的动态特性和采用主动升沉补偿技术增大解耦度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围绕水下、水上两个层面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国内外现状。介绍水下拖曳系统及升沉补偿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波浪补偿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2)研究水下拖曳作业动态载荷及状态位形分布情况。针对海洋拖曳过程中具有的多变量、强非线性、强耦合、不确定性以及某些目标点过程参量无法直接获取、物理参数与拖曳状态时变的特点,建立系统地铠缆动力学模型,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拖曳系统控制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将级联节点离散化得到连续动态特性偏微分方程,引入时域有限差分法对运动偏微分方程进行求解,编制仿真程序计算拖曳系统。分别给出无海流、沿海流与逆海流三种不同作业工况下的张力变化与缆绳位形,考虑多因素下拖曳系统的载荷张力与运动规律,对于提高海上安全性与作业效率具有实际意义。(3)对主动升沉补偿系统及其模型进行设计与详细的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主动升沉补偿器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运用载荷公式表述出被动补偿中活塞杆位移量与中继器负载升沉量之间的关系,从公式角度阐述每一个补偿周期的实现过程;通过李导数推导确定出系统输出和干扰相对程度,为进入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4)研究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电液位置伺服非线性控制策略。主动升沉补偿电液位置伺服控制过程中,考虑到复杂工况下系统进行连续切换过程中,由于饱和函数的不连续性,存在对s进行求导的场合,消抖性能显著下降,引入双曲正切函数可有效地降低滑模控制(SMC)中的抖振。通过基于双曲正切函数期望补偿非线性级联控制(DCNC)策略的绞车提升式补偿系统进行设计,提出了详细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针对拖曳补偿过程中参数不确定性及系统外部负载扰动,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进行预估并有效抑制预估扰动,避免了滑轮组的加速度反馈,并与DCNC组成含扩张观测器的期望补偿级联控制器(DCNCESO),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75
【部分图文】:

缆绳,水下机器人,动态特性,问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自由度的运动,并通过铠缆连接中继器与机器人运动,海浪冲击引发共振导致??水下ROV作业升沉幅度放大,运动加剧,造成铠缆断裂和ROV的损坏。??图1-1缆控水下机器人??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水下ROV拖曳系统缆绳动态特性和主动升沉补偿??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引入有效的升沉补偿附加装置实现解耦。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数值运算,得到缆绳内张力、缆形形态和末端位移等参考量,??分析在无海流、沿海流与逆海流等海流作用、铠缆长度变化及各海况环境下的缆??绳动态特性,分析多因素下拖曳系统的载荷张力和运动规律,为水下机器人作业??系统设计提供科学根据。进一步地,设计主动升沉系统来降低共振触发几率、降??低缆绳内张力波动与ROV升沉幅度,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能,对于提高海上安??全性与作业效率具有实际意义。??1.2水下拖曳系统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水下拖曳系统模型便于描述ROV在水下复杂的运动特性,便于分析水??下缆绳、母船运动等系统内外因素之间的联系。拖曳系统由拖体负载、缆索吊装??以及拖曳收放装置组成,拖体内部根据其用途搭载有温度、盐度、深度等探测传??感器或声学、光学等物理传感器;缆索承受外拉伸张力的同时,也是传感器信号??采集、电源供给传输的通道。为了准确描述和预测拖曳系统的运动状态,实现操??纵作业的精确控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针对拖缆和拖体的水动力理论,??搭建出系统水动力模型,主要包括:集中质量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直接??积分法等。??2??

补偿装置,主流,公司,起重机


ter?Drilling?Solution?AS(CDS)公司以及德国的?Rexroth?公司等。??Dynacon公司[18]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专门从事于绞车收放装置、升沉补??偿器设计制造的专业技术公司,为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科考船与美国海军调查??船提供过多款升沉补偿系统。目前主流的产品为CTD运动补偿起重机模型(包括??“?Model?630?”?与?“?Model?1075?”),滑轮组升沉补偿器(包括?“?Model?501?”?与?“?Model??1160”),如图1-2所示,性能参数指标如表1-1所示。图l-2(a)为630型起重机??模型,安全工作载荷为1800kg,升沉补偿范围为±1.25m,船外伸出极限为7.0m。??图l-2(b)为1075型CTD补偿起重机模型,安全工作载荷为3400kg,升沉补偿范??围同为±1.25m,滑轮胎面直径为5.5m。图l-2(c)为501型被动升沉补偿装置,??安全工作载荷可达9000kg,升沉补偿范围为±2.75ni。图l-2(d)为1160型被动升??沉补偿器,其滑轮直径为1.2m,安全工作载荷高达15900kg,升沉幅度为土3.5m。??(a)?Model?630?(b)?Model?1075?(c)?Model?501?(d)?Model?1160??图1-2?Dynacon公司主流的升沉补偿装置??4??

补偿装置,公司,天车


5?1_2?1.2??National?Oilwcll?Varco?(NOV)是一家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美国跨国公??司,主要从事于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和生产作业,是油田服务以及上游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供应链集成服务所用设备和组件提供商NOV目前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升沉补偿装置,包括应用丫?钻井平台的天车补偿器(CMC)、游车型直线补??偿器(DLC)、钻柱补偿器(DSC)。图l-3(a)为高耐久性的主动升沉补偿海丨:起甫机;??图l-3(b)为天车补偿装置,具体分类如图1-4所示,该装置在钻井过程中能提供??恒定张力并对钻井系统产生运动补偿,补偿缸屮的液压锁紧装置保证了补偿过程??中可在任意位置锁定,NOV公司也提供了?7种不同类型的天车补偿装置,性能??参数指标见表1-2所示。阁卜3(c)为单缸游车型直线补偿装置,该装置配有空气??压缩气缸可减少运动补偿过程中的外界干扰。另外,NOV研发的主动绞车补偿??装置(AHD)也被广泛使用,不再限制于钻井领域平台,如图卜5所示为AHD-750,??省去了钻柱运动补偿部分,节宵出大量空间,动力源来自绞车本身,具有二次能??1回收的设计理念。??(a)海上起重机?(b)天车补偿装置?(c)直线补偿装置??图1-3?NOV公司研发的升沉补偿装置??Caster?Drilling?Solution?(CDS)公"彳设计出多款模块化升沉补偿装置,在海洋??油气幵发、深海勘探领域中投入丨、V:用,集成性能好、完备性高等优点@1。如图1-??6(a)为?MHC30/30mT-12.5?型,图?l-6(c)为?MAHC890/890-8.2?型号,两种类型均??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烈余;孙瑜霞;陈宗恒;张青苗;;海马号ROV升沉补偿系统张力与压力特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年11期

2 刘振东;张彦廷;刘明宇;于晓光;葛政;黄鲁蒙;;天车升沉补偿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液压与气动;2020年05期

3 鄢华林;宋林;;深海采矿装置升沉补偿控制系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年24期

4 肖体兵,吴百海,邹大鹏,龙建军;深海采矿升沉补偿系统非线性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9期

5 陈磊;肖体兵;葛友明;吴百海;;超深浮式钻井绞车型升沉补偿系统绞车体结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7年05期

6 项林;;船用起重机升沉补偿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通讯世界;2015年01期

7 王海波;王庆丰;;水下拖曳升沉补偿系统的非参数模型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年04期

8 杨文林;张竺英;张艾群;;水下机器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研究[J];海洋工程;2007年03期

9 肖体兵;吴百海;龙建军;;深海作业装置主动型升沉补偿系统控制器的研究[J];液压与气动;2008年04期

10 张彦廷;陈帅;刘振东;王康;黄鲁蒙;;天车升沉补偿试验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鲁蒙;海洋钻井绞车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肖体兵;深海采矿装置智能升沉补偿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3 曾智刚;波浪运动升沉补偿液压平台关键问题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海波;水下拖曳升沉补偿液压系统及其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姜浩;海洋浮式钻井平台钻柱升沉补偿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李世振;重型海工装备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施小成;ROV工作母船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8 李流军;动力吸振式深海采矿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纪祥春;基于图像数据融合的管线跟踪ROV导航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朱康武;作业型ROV多变量位姿鲁棒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良奎;面向水下ROV拖曳作业与主动升沉补偿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20年

2 揭晓侠;波流干扰下深海ROV系统动力响应和升沉补偿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3 周健;船用吊放设备升沉补偿试验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4 秦杨;浮式钻井平台绞车升沉补偿控制算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张煌;二次调节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的集成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6 刘栩;海洋钻井平台绞车升沉补偿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7 陈云飞;深海浮式钻井平台升沉补偿系统负载的仿真及实验室模拟[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8 黄金勇;船用起重机节能型绞车-缸升沉补偿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9 史明滨;天车型钻柱升沉补偿试验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10 张宝平;基于电液比例技术的深海钻井升沉补偿系统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本文编号:2880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80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