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散白蚁的遗传多样性与繁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0-11-18 06:55
本研究基于SSR标记与线粒体DNA标记的方法,针对陕西和四川两地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巢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繁育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陕西与四川共计22个黄胸散白蚁巢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陕西7个巢群105个个体的等位基因数Na的范围为2.429-3.000,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738±0.13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832-2.293范围内,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057±0.094,观测杂合度Ho范围为0.390-0.610,其平均值为0.494±0.037。期望杂合度He的数值范围在0.420-0.537,平均值则为0.472±0.024,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773±0.044,范围在0.690-0.890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最小值为0.460,最大值为0.812,平均值为0.638±0.050,大于0.5,因此,陕西黄胸散白蚁巢群中这6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四川15个巢群225个个体,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933-3.600,平均值为2.889±0.13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89-2.544,平均值为2.107±0.095,观测杂合度范围在0.347-0.622之间,平均值为0.512±0.038。期望杂合度范围在0.286-0.514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6±0.025。Shannon’s信息指数I最高为0.938,最低为0.448,平均值为0.752±0.046。多态信息含量PIC最小值为0.627,最大值为0.897,平均值为0.777±0.039,同样大于0.5,因此,四川黄胸散白蚁巢群中这6个位点也是高度多态的。两地散白蚁遗传多样性情况类似,有效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均低于等位基因数与平均等位基因数,说明等位基因在两地的白蚁巢群中分布不均匀。期望杂合度均大于0.3,结合Shannon’s信息指数I,可以认为这两地的白蚁巢群均具有中等偏高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对两地22个巢群,共计330个个体F统计值以及基因流Nm的分析显示,F_(IS)值为-0.133±0.058,说明在白蚁巢群内杂合子丰富,这与在所有巢群中,期望杂合度He均低于观测杂合度Ho相一致。遗传分化系数F_(ST)的范围为0.405-0.483之间,平均值为0.450±0.014,大于0.15。基因流指数Nm为0.309±0.018,范围在0.267-0.368之间,数值小于1。这两者都说明不同巢群之间缺乏基因交流,从而导致了不同巢群之间遗传分化的产生。通过软件structure2.2的贝叶聚类方法的研究表明,陕西7个巢群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并且与四川白蚁巢群的遗传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四川的15个巢群中,采自温江,都江堰,青城山的三个巢群却具有与陕西巢群相类似的遗传结构。(3)对黄胸散白蚁的巢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的7个巢群均属于扩展巢群,而四川的15个巢群中,简单巢群占据了12个,扩展巢群则仅有3个,没有发现巢群融合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扩展巢群均采自自然环境下,受到人为的破坏较少,生境适宜白蚁的生存,从而允许巢群的扩大。而在四川的12个简单巢群,多采集自市区,一方面人类活动会影响白蚁的生存,另一方面城市结构多为坚硬水泥混凝土,也不利于白蚁巢群的扩大。(4)通过使用线粒体DNA COⅡ的标记,对陕西与四川的黄胸散白蚁进行测序分析,得到大小约为701bp的COⅡ基因片段。其中碱基A、T、C、G的含量分别为39.3%、24.4%、22.1%、14.2%。A+T含量63.7%显著高于G+C含量36.3%。符合昆虫线粒体具有明显AT偏好的特点。通过软件DNAsp5.0的使用,我们分析得到在陕西与四川两地的黄胸散白蚁巢群中,共有14个单倍型,编号H1至H14。(5)通过DNAsp5.0软件对陕西和四川两地的黄胸散白蚁巢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巢群中的遗传变异较多。失配分布分析(Mismatch distributions)与中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际观测曲线与预期的曲线相符,显示为多峰的分布趋势,Tajima'sD值等于0.3073,结果不显著(p0.1),说明黄胸散白蚁种群符合中性理论,群体近期没有经历扩张,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分子变异(AMOVA)分析计算巢群的固定系数F_(ST)值,巢群的固定系数为0.89,说明巢群因为缺乏直接基因交流而导致出现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黄胸散白蚁不同地理巢群线粒体COⅡ基因的AMOVA结果显示,来自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89.34%)明显大于来自种群内的遗传变异(10.66%)。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Q963
【部分图文】:
第一章绪论3响品级分化的重要因素[19-23]。而外因说则认为一个个体有发育成所有品级的可能性,而最后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抑制了分化的潜能从而只分化为特定的品级。外界影响因素包括1.个体因素如白蚁体内的保幼激素[24];2.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25];3.信息素如兵蚁的抑制信息素[26,27]。从一对有翅成虫通过纷飞、交配、建巢开始到巢群中再次有成虫出现称为白蚁的一个生活史。不同种类的白蚁具有不同的生活史,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直线型和分枝型[28]。具有直线型生活史的白蚁最大的特征是巢群中不存在真正的工蚁品级,扮演工蚁角色的品级被称为拟工蚁psuedogate。拟工蚁可以发育成若蚁,然后经过两个龄期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而若蚁也可以逆向退化为拟工蚁而继续留在巢群中。这种生活史大多存在于低等的白蚁中[29],如鼻白蚁科的原鼻白蚁属Prorhinotermes。在这些种类的白蚁中,除了幼蚁其他品级均能转化为补充生殖蚁。而分枝型的生活史存在于高等白蚁[30]和一些低等白蚁如散白蚁属中。在这种生活史中,工蚁若蚁有不同的发育途径。幼蚁经历两个龄期之后出现分化,一支分化为工蚁,工蚁可以通过一次蜕皮形成工蚁型补充生殖蚁或者经历两次蜕皮形成兵蚁。另一支则分化为若蚁,若蚁带有翅芽。同样,若蚁也可以选择分化为有翅成虫或者成为若蚁型补充生殖蚁。图1散白蚁的品级分化途径[31]Fig.1CastedifferentiationpathwayofReticulitermestermites(Blattaria,Rhinotermitidae)[31]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图3黄胸散白蚁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Fig3.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inR.flaviceps(Blattaria,Rhinotermitidae)用6对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PCR扩增后送往上海生工在分析仪ABI3100DNA进行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快速,微量的特点,而且灵敏度较高,可以分辨差两个碱基的差异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2)哈迪温伯格检验通过Fstat2.9.3.2软件对22个巢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哈迪温伯格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8443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Q963
【部分图文】:
第一章绪论3响品级分化的重要因素[19-23]。而外因说则认为一个个体有发育成所有品级的可能性,而最后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抑制了分化的潜能从而只分化为特定的品级。外界影响因素包括1.个体因素如白蚁体内的保幼激素[24];2.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25];3.信息素如兵蚁的抑制信息素[26,27]。从一对有翅成虫通过纷飞、交配、建巢开始到巢群中再次有成虫出现称为白蚁的一个生活史。不同种类的白蚁具有不同的生活史,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直线型和分枝型[28]。具有直线型生活史的白蚁最大的特征是巢群中不存在真正的工蚁品级,扮演工蚁角色的品级被称为拟工蚁psuedogate。拟工蚁可以发育成若蚁,然后经过两个龄期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而若蚁也可以逆向退化为拟工蚁而继续留在巢群中。这种生活史大多存在于低等的白蚁中[29],如鼻白蚁科的原鼻白蚁属Prorhinotermes。在这些种类的白蚁中,除了幼蚁其他品级均能转化为补充生殖蚁。而分枝型的生活史存在于高等白蚁[30]和一些低等白蚁如散白蚁属中。在这种生活史中,工蚁若蚁有不同的发育途径。幼蚁经历两个龄期之后出现分化,一支分化为工蚁,工蚁可以通过一次蜕皮形成工蚁型补充生殖蚁或者经历两次蜕皮形成兵蚁。另一支则分化为若蚁,若蚁带有翅芽。同样,若蚁也可以选择分化为有翅成虫或者成为若蚁型补充生殖蚁。图1散白蚁的品级分化途径[31]Fig.1CastedifferentiationpathwayofReticulitermestermites(Blattaria,Rhinotermitidae)[31]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图3黄胸散白蚁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Fig3.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inR.flaviceps(Blattaria,Rhinotermitidae)用6对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PCR扩增后送往上海生工在分析仪ABI3100DNA进行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具有高效,快速,微量的特点,而且灵敏度较高,可以分辨差两个碱基的差异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2)哈迪温伯格检验通过Fstat2.9.3.2软件对22个巢群在6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哈迪温伯格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强;柯云玲;班大雄;张世军;杨悦屏;;白蚁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J];生态学杂志;2015年02期
2 王蒙;徐浪;张润杰;章桂明;余道坚;;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桔小实蝇种群遗传分化研究[J];昆虫学报;2014年12期
3 周姝婧;徐新建;朱翔杰;高景林;周冰峰;;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黄志平;覃立微;黄坚;张少军;罗振业;;柳州市园林树木及城市建筑白蚁危害调查及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年02期
5 刘博;匡友谊;佟广香;尹家胜;;微卫星分析9个哲罗鱼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动物学研究;2011年06期
6 刘勇;宋毓;李晓宇;;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J];植物检疫;2010年02期
7 彭晓涛;严少辉;张永强;孙叙;;黑胸散白蚁多对脱翅成虫群养的产卵及孵化行为[J];昆虫知识;2009年03期
8 姚银花;杜予州;郑福山;王莉萍;;大螟不同地理种群COⅡ基因序列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08年01期
9 陈艳;孟子烨;黄求应;雷朝亮;;黑翅土白蚁与其它二种白蚁种群间的相容性[J];昆虫知识;2007年06期
10 卜云,郑哲民;COⅡ基因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J];昆虫知识;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888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8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