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阶制约下煤层气赋存状态及可采潜势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61.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技术路线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阶变化大,不同煤岩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存在差异,煤岩埋藏深度也存在不同,其煤层中甲烷相态变化也存在差异,煤储层含气性受到温度、压力、煤阶影响显著,含气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柳林、韩城不同煤阶典型区块为研究区,通过系列储层孔裂隙定量表征技术,结合等温吸附实验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不同煤阶储层孔裂隙特征,研究煤储层中甲烷相态平衡关系,分析煤阶制约下煤层气赋存特点及其可采潜势。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图1)。图1技术路线示意图1.4.2研究内容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通过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一系列储层表征技术,对煤岩孔裂隙结构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煤阶煤储层孔裂隙差异,包括孔体积、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孔裂隙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2)根据煤岩等温吸附实验,结合煤阶、温度、压力等影响因素,分析吸
155.64%~21.21%,平均为11.34%。柳林地区微孔和小孔变化于72.47%~89.39%,平均为79.78%;中孔变化于4.37%-18.99%,平均为8.81%;大孔变化于5.63%~13.77%,平均为11.40%。韩城地区微孔和小孔变化于70.45%~90.62%,平均为81.80%;中孔变化于4.39%~9.68%,平均为6.81%;大孔变化于4.99%~22.61%,平均为11.39%。图3-1研究区不同煤阶样品压汞实验孔隙分布图压汞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阶的增高,压汞孔隙度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煤储层孔隙以微孔和小孔为主,大孔次之,中孔占比最少。随着煤阶的增高,微孔和小孔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中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大孔整体上变化不明显。统计研究区压汞数据表明:煤岩进汞饱和度为18.82%~49.63%,平均29.85%,退汞效率为29.20%~68.11%,平均54.09%。研究区不同煤阶样品压汞曲线(图3-2)表明:保德地区样品进汞饱和度较高,平均26.04%,压力从0MPa增加到0.1MPa,进汞量少量增加;压力从0.1MPa增加到1MPa,进汞量无明显增加;压力大于1MPa,随着压力增加,进汞量明显增大;结合孔径分布可知保德地区
16大中孔均有发育,各级别孔发育不均使得退汞效率低。柳林地区样品进汞饱和度约为20%~30%,退汞效率高,吸附脱附曲线在压力1MPa出现不同的进汞量,表明各级别孔隙连通性一般。韩城地区样品进汞饱和度在25%左右,曲线近似垂直,表明微孔大量发育,煤岩吸附能强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BD1BD2LL1LL2HC1HC2图3-2研究区不同煤阶样品压汞曲线3.1.2压汞孔隙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因标尺不变特性,将其放大缩小其形态、复杂程度等特征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煤层均质程度的差异使得孔隙分布存在不同,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也不相同(李大勇等,2010;赖锦等,2013)本论文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比常规储层的多孔介质分形理论,根据分形几何原理:minclogS=(3D)logP+(D3)logP(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邵国良;任鹏飞;;应力条件制约下不同埋深煤储层物性差异演化[J];石油学报;2015年S1期
2 潘新志;叶建平;孙新阳;周龙刚;;鄂尔多斯盆地神府地区中低阶煤层气勘探潜力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9期
3 郎伟伟;宋志敏;刘高峰;任建刚;;基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的变形煤孔隙分布及其分形特征[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4 申建;杜磊;秦勇;喻鹏;傅雪海;陈刚;;深部低阶煤三相态含气量建模及勘探启示——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层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5年03期
5 刘大锰;李振涛;蔡益栋;;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6 岳高伟;王兆丰;康博;;基于吸附热理论的煤—甲烷高低温等温吸附线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1期
7 李相方;蒲云超;孙长宇;任维娜;李莹莹;张亚琦;李靖;臧加利;胡爱梅;温声明;赵培华;陈东;翟雨阳;;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J];石油学报;2014年06期
8 马行陟;宋岩;柳少波;姜林;洪峰;;中高煤阶煤储层吸附能力演化历史定量恢复——以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地区为例[J];石油学报;2014年06期
9 岳高伟;刘军;王兆丰;;基于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的煤层瓦斯含量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10 申建;秦勇;傅雪海;陈刚;陈润;;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特殊性及其临界深度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恒;生物分子介导的纳米催化材料组装与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王可新;低煤级储层三相态含气量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勇威;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张凯;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阶制约下煤储层物性发育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侯丁根;贵州松河井田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可采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李家宏;河东煤田中南部煤系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特征对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高鉴东;新疆阜康矿区煤储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含量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邵长奎;煤储层开发三相态含气量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曾范永;气爆技术提高煤体渗透性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8 王烽;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侏罗系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及有利区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田敏;煤层气资源量预测中的灰色系统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9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