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12-24 22:56
以会仙岩溶湿地的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会仙湿地地下水的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经模型识别与验证,其模拟水位与观测水位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呈自北向南递减趋势流动,北部补给区地下水位最高,西南部排泄区地下水位最低,南北地下水位平均差值为7.34m;水位动态变化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南部分水塘、睦洞湖等排泄带水源补给充足,地下水位变幅不超过1m,北部补给区的水位变幅在3m以上;经水均衡计算,模拟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为44 272.92万m~3/a,其中降雨入渗补给量占76.85%,地下水的总排泄量为42 723.06万m~3/a,地下水开采量与蒸发量分别占33.86%、36.63%;研究区在模拟期内总体处于正均衡状态,但处于负均衡的枯水月份占到2/3,湿地的退化直接影响其防洪调蓄和保水、蓄水能力,使"旱期过旱、涝期过涝"现象极为显著。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地下水位及降雨量波动
会仙湿地研究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平原区地形较为平坦,海拔约为155 m,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低海拔岩溶湿地[18]。研究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峰丛林立,为峰丛洼地地貌,地面高程为152~485m;东部狮子岩与西部凤凰山平地拔起,形成孤峰平原地貌,山峰高程172~360m。研究区内含水系统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和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组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的岩性主要为黏土、亚黏土,厚度为1~4m,土层较为浅薄,虽在研究区的孤峰平原上广泛分布,但不连续,多与出露的碳酸盐岩层相互镶嵌,该层富水性较弱。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在研究区北部边界及东部狮子岩、黄插塘一带直接出露地表,其余下伏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之下(图1),地层由老至新为泥盆系和石炭系(图2)。研究区内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一般岩溶发育程度较高,主要的强岩溶含水层为泥盆系东岗岭组D2d、桂林组D3g、东村组D3d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中等岩溶含水岩组为泥盆系、石炭系岩关组D3y1、C1y3的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融县组D3r地层虽岩溶发育也较强,但与上层的岩溶含水层连通性岩溶数量少,且地下岩溶发育深度较浅,一般在高程90m以上;睦洞河在西边横穿D3r地层达3km均未见明显的岩溶渗漏现象,枯水期区内D3r地层上存在多个小水库及鱼塘,均揭示该地层岩溶管道连通性较差,故该岩组视为隔水层组[19]。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等岩溶含水岩组之间存在岩关组C1y2、C1y4弱透水层,但因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各岩层之间可通过发育的裂隙进行水量交换。隔水层之上的碳酸盐岩含水岩组是研究区的主要富水带,为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图2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据蔡德所等[21]修改)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据蔡德所等[21]修改)
本文编号:2936457
【文章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地下水位及降雨量波动
会仙湿地研究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平原区地形较为平坦,海拔约为155 m,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低海拔岩溶湿地[18]。研究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峰丛林立,为峰丛洼地地貌,地面高程为152~485m;东部狮子岩与西部凤凰山平地拔起,形成孤峰平原地貌,山峰高程172~360m。研究区内含水系统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和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组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的岩性主要为黏土、亚黏土,厚度为1~4m,土层较为浅薄,虽在研究区的孤峰平原上广泛分布,但不连续,多与出露的碳酸盐岩层相互镶嵌,该层富水性较弱。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在研究区北部边界及东部狮子岩、黄插塘一带直接出露地表,其余下伏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岩组之下(图1),地层由老至新为泥盆系和石炭系(图2)。研究区内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一般岩溶发育程度较高,主要的强岩溶含水层为泥盆系东岗岭组D2d、桂林组D3g、东村组D3d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中等岩溶含水岩组为泥盆系、石炭系岩关组D3y1、C1y3的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融县组D3r地层虽岩溶发育也较强,但与上层的岩溶含水层连通性岩溶数量少,且地下岩溶发育深度较浅,一般在高程90m以上;睦洞河在西边横穿D3r地层达3km均未见明显的岩溶渗漏现象,枯水期区内D3r地层上存在多个小水库及鱼塘,均揭示该地层岩溶管道连通性较差,故该岩组视为隔水层组[19]。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等岩溶含水岩组之间存在岩关组C1y2、C1y4弱透水层,但因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各岩层之间可通过发育的裂隙进行水量交换。隔水层之上的碳酸盐岩含水岩组是研究区的主要富水带,为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图2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据蔡德所等[21]修改)
研究区水文地质剖面(据蔡德所等[21]修改)
本文编号:2936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93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