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用地分等的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0:26

  本文关键词:基于农用地分等的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粮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现阶段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对这些耕地后备资源加以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和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学者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内涵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在逐步完善,大多数学者致力于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和潜力分析,对于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开发后的耕地后备资源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则少有涉猎。本文在充分理解耕地后备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对黄骅市未利用地现状以及影响黄骅市未利用地质量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在遵循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原则下,选取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宜耕的自然适宜性程度,确定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的因素进行可改造程度的分析,最终确定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并用因素组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得出如下结论:(1)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参考农用地分等的指标选取和分值确定,确定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黄骅市未利用地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自然适宜性等级。其中高度适宜性区域面积3301.15 hm2,占黄骅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96%;中度适宜区域面积为25764.28hm2,占黄骅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38.67%;勉强适宜区域面积为15974.24hm2,占黄骅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3.98%,不适宜区域面积共21580hm2,占黄骅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32.39%。对不适宜区域的未利用地暂不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得到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45040.68 hm2。(2)通过对黄骅市的实地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影响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论证,将影响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因素分为易改造和不易改造两类,其中土体构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pH值和土壤盐渍化程度为不易改造因素,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易改造因素,通过分析和计算明确易改造因素的可提升程度,其中灌溉保证率可以达到77%,属于基本满足;排水条件可以达到丰水年积水2-3天的排水,属于基本健全;有机质含量可达到1.0-1.5%。(3)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中自然质量分和自然质量等的计算方法,对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自然等指数进行计算,并转化为对应的目标等别,并用因素组合法进行表达。可知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共分为8等~11等4个等别,其中10等地面积最大为29574.40 hm2,8等地面积最小为297.38 hm2。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 目标等别 自然适宜性 因素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国内外研究进展10-14
  • 1.2.1 国内研究进展10-12
  • 1.2.2 国外研究进展12-13
  • 1.2.3 研究评述13-14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14-17
  • 1.3.1 研究目标14
  • 1.3.2 研究内容14
  • 1.3.3 研究方法14-15
  • 1.3.4 技术路线15-17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7-21
  • 2.1 耕地后备资源的相关概念17-18
  • 2.1.1 未利用地的概念17
  • 2.1.2 耕地后备资源的内涵17
  • 2.1.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内涵17
  • 2.1.4 耕地后备资源因素组合定义17-18
  • 2.1.5 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18
  • 2.2 理论基础18-21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
  • 2.2.2 人地关系理论19
  • 2.2.3 土地稀缺理论19
  • 2.2.4 系统工程理论19-20
  • 2.2.5 生态经济理论20
  • 2.2.6 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20-21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21-25
  • 3.1 研究区概况21-23
  • 3.1.1 地理位置21
  • 3.1.2 地形地貌21-22
  • 3.1.3 水文条件22
  • 3.1.4 气候特征22
  • 3.1.5 土壤现状22-23
  • 3.2 基础资料23-25
  • 3.2.1 数据来源23-24
  • 3.2.2 评价单元的确定24-25
  • 4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确定25-43
  • 4.1 黄骅市未利用地现状及分析25-26
  • 4.2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26-31
  • 4.2.1 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26-27
  • 4.2.2 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27
  • 4.2.3 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27-28
  • 4.2.4 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及适宜性等级的划分28-29
  • 4.2.5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29-31
  • 4.3 影响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因素分析31-34
  • 4.4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因素可改造程度分析34-39
  • 4.4.1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易改造因素34-38
  • 4.4.2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不易改造因素38-39
  • 4.5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因素等别的确定39-43
  • 4.5.1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的确定39-40
  • 4.5.2 因素组合法表达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40-41
  • 4.5.3 黄骅市耕地后备资源目标等别的空间分布41-43
  • 5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作者简历48-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菁华;许v,

本文编号:298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98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b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