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新近系陆架-陆坡演化及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19:04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黄流组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中央峡谷。通过对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中央峡谷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陆架边缘沉积环境和陆架边缘三角洲对中央峡谷发育的影响。本文基于二、三维地震数据和钻测井资料,通过对陆架边缘三角洲、陆坡中央峡谷形态表征,进一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定量分析陵水凹陷北坡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特征,总结迁移轨迹的演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陵水凹陷北坡黄流组I段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部反射呈“S”型前积或叠瓦状,平面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其物源来自海南岛隆起,主控因素有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活动和古地形。(2)中央峡谷内部形态可划分为“V”型、“U”型和“W”型三种,峡谷整体走向基本平行于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峡谷内部由多条水道和朵体组成,且峡谷宽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宽。中央峡谷发育的主控因素有破碎断裂带、充足的物源供给、构造活动、古地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峡谷演化可划分为古洼填平、溯源下切侵蚀和峡谷内部填充三个阶段。(3)根据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加积距离、进积距离和迁移轨迹角度等参数定量分析,可将迁移轨迹划分为平缓型、低角度缓慢上升型、高角度上升型和复合型...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7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情况2.1区域地质概况琼东南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的新生代陆缘拉张断陷型沉积盆地,整体上呈NE向展布,西邻莺歌海盆地,东隔神狐隆起与珠江口盆地相望,北临海南岛隆起,南接西沙隆起,面积约5×104km2(如图2-1)[36-37]。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新近纪早期的裂后早期热沉降阶段和新近纪中晚期裂后加速沉降3个阶段[37-38],具有“多坳多垄东西分块和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整体可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带和南部隆起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如图2-1)。盆地海水由西北的北部隆起区(水深90~200m)向东南方向经中央坳陷带从200m迅速增加至西沙海槽2000m左右[36-37,39]。中央坳陷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央坳陷带、南部低凸起带和南部凹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中央坳陷带包括陵水凹陷、松南凹陷、乐东凹陷、宝岛凹陷和长昌凹陷5个主要的大型凹陷,陵水凹陷位于盆地西部,其东侧、西南侧和北侧分别为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和陵水低凸起(如图2-1),面积约1.0×104km2[9,40]。图2-1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图(据毛雪莲[41]修改)据前人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物源主要受越南中北部河流体系、红河注入、海南岛物源体系以及以浊流为主的峡谷轴向物源的影响[29,42-44]。其中,以红河水系和越南中北部的蓝江、马江水系为主的沉积物源从盆地西北方向经莺歌海盆地向东南方向注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而以海南岛水系为主的沉积物源从盆地北坡向南注入中央峡谷,三个不同的物源体系将峡谷进行充填为水道-天然堤、富泥质块体流、水道复合体以及浊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盆地的裂陷作用和海底扩张作用[44],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两个阶段,以不整合面S60为分界点,上部为盆地热沉降时期,构造活动较弱,较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发育少;而下部为早期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烈,拉张型正断层发育,且次级构造单元发育成熟,形成了盆地“下断上拗”的垂向双层结构特征[9,45-47]。这两个演化期分别控制了盆地裂陷期次级单元的发育和裂后期热沉降期的沉积充填作用,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期、早-中中新世裂后热沉降期和晚中新世-第四纪加速沉降4个构造幕(如图2-2)。图2-2琼东南盆地地层发育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位置见图2-1)(据孙辉[9]修改)2.1.2盆地充填特征琼东南盆地是在古南海地台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从古近纪始新世开始接受沉积,新生代地层为凹陷主要充填物,包括第三系、第四系沉积,且埋藏相对较深,自下而上分为崖城组(早渐新世)、陵水组(晚渐新世)、三亚组(早中新世)、梅山组(中中新世)、黄流组(晚中新世)、莺歌海组(上新世)以及第四系地层[39](如图2-3)。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分辨率高,地层较为清楚,基底以上层位均可识别,且新近系沉积厚度基本大于3000m,最厚超过6000m。新生代以上,崖城组至莺歌海组地层单元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如下:(1)崖城组(S80-S70)崖城组属于早中新世地层单元,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Ⅲ、Ⅱ、Ⅰ段,为断陷中后期沉积,区域内沉积厚度为0至910m不等,沉积时期从31.5至32.9Ma。崖城组沉积类型丰富,海、陆相沉积均比较发育,如滨-浅海、扇三角洲和海岸平原沉积等。崖Ⅲ段沉积序列主要表现为砂砾岩与薄层泥岩、夹煤层和煤线;崖Ⅱ段沉积则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夹白色薄层砂岩;崖Ⅰ段沉积主要为炭质泥岩
本文编号:3009426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7第二章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情况2.1区域地质概况琼东南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的新生代陆缘拉张断陷型沉积盆地,整体上呈NE向展布,西邻莺歌海盆地,东隔神狐隆起与珠江口盆地相望,北临海南岛隆起,南接西沙隆起,面积约5×104km2(如图2-1)[36-37]。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新近纪早期的裂后早期热沉降阶段和新近纪中晚期裂后加速沉降3个阶段[37-38],具有“多坳多垄东西分块和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整体可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带和南部隆起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如图2-1)。盆地海水由西北的北部隆起区(水深90~200m)向东南方向经中央坳陷带从200m迅速增加至西沙海槽2000m左右[36-37,39]。中央坳陷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央坳陷带、南部低凸起带和南部凹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中央坳陷带包括陵水凹陷、松南凹陷、乐东凹陷、宝岛凹陷和长昌凹陷5个主要的大型凹陷,陵水凹陷位于盆地西部,其东侧、西南侧和北侧分别为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和陵水低凸起(如图2-1),面积约1.0×104km2[9,40]。图2-1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图(据毛雪莲[41]修改)据前人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物源主要受越南中北部河流体系、红河注入、海南岛物源体系以及以浊流为主的峡谷轴向物源的影响[29,42-44]。其中,以红河水系和越南中北部的蓝江、马江水系为主的沉积物源从盆地西北方向经莺歌海盆地向东南方向注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而以海南岛水系为主的沉积物源从盆地北坡向南注入中央峡谷,三个不同的物源体系将峡谷进行充填为水道-天然堤、富泥质块体流、水道复合体以及浊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盆地的裂陷作用和海底扩张作用[44],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两个阶段,以不整合面S60为分界点,上部为盆地热沉降时期,构造活动较弱,较大规模的构造活动发育少;而下部为早期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烈,拉张型正断层发育,且次级构造单元发育成熟,形成了盆地“下断上拗”的垂向双层结构特征[9,45-47]。这两个演化期分别控制了盆地裂陷期次级单元的发育和裂后期热沉降期的沉积充填作用,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期、早-中中新世裂后热沉降期和晚中新世-第四纪加速沉降4个构造幕(如图2-2)。图2-2琼东南盆地地层发育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位置见图2-1)(据孙辉[9]修改)2.1.2盆地充填特征琼东南盆地是在古南海地台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从古近纪始新世开始接受沉积,新生代地层为凹陷主要充填物,包括第三系、第四系沉积,且埋藏相对较深,自下而上分为崖城组(早渐新世)、陵水组(晚渐新世)、三亚组(早中新世)、梅山组(中中新世)、黄流组(晚中新世)、莺歌海组(上新世)以及第四系地层[39](如图2-3)。研究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分辨率高,地层较为清楚,基底以上层位均可识别,且新近系沉积厚度基本大于3000m,最厚超过6000m。新生代以上,崖城组至莺歌海组地层单元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如下:(1)崖城组(S80-S70)崖城组属于早中新世地层单元,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Ⅲ、Ⅱ、Ⅰ段,为断陷中后期沉积,区域内沉积厚度为0至910m不等,沉积时期从31.5至32.9Ma。崖城组沉积类型丰富,海、陆相沉积均比较发育,如滨-浅海、扇三角洲和海岸平原沉积等。崖Ⅲ段沉积序列主要表现为砂砾岩与薄层泥岩、夹煤层和煤线;崖Ⅱ段沉积则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夹白色薄层砂岩;崖Ⅰ段沉积主要为炭质泥岩
本文编号:3009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009426.html